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加入收藏
|
English
咨询热线:
010-65922733
首页
关于嘉伦
服务范围
战略管理
运营管理
人力资源
国企改革
重组整合
资本对接
公司治理
嘉伦学院
专家团队
联系我们
改革前沿
【改革前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产业升级与资本创新
1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联控股集团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7中国资本峰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产业升级与资本创新,应通过降低成本约束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还应通过REITs以及供应链金融来促进资本创新。
【改革前沿】浦发银行助力湖南国企改革
日前,湖南省国资委与浦发银行总行签署《湖南省国有企业改革转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湖南省为解决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资金难题,双方将共同设立800亿元的湖南省国企改革转型基金,推动优质骨干企业改革转型、减负增效、产业升级,实现企业规模与效益的提升。
【改革前沿】新一轮国企改革成效显现 多家央企业绩获两位数增长
“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发展。今年1至4月,全国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但多家央企近日公布的经营业绩显示,央企新一轮改革成效初显,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进一步提高,盈利结构持续优化,偿债能力稳中有升。
【改革前沿】释放人的积极性推动国企改革与发展
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顶层设计基本完成、进入落实改革任务攻坚期之际,如何释放人的积极性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当前国企改革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改革前沿】“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资本市场对于推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在系列政策支持下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本文特指A股市场,下同)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已经超过三成,同时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中成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呈现出了区域集聚、民营主体、创新驱动、龙头涌现等鲜明发展特征。本文涉及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均出自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信息中心设计开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统计数据库”。该数据库将明确涉及战略性新兴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全部纳入其中,数据库的建成为全面统计、监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重要发展主体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逐年发展壮大。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674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上市公司(A股,下同)总体的33.3%。截至2015年年末,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0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上市公司总体的36.6%。“十二五”期间,A股新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共357家,占同期A股新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达到了45.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创业板成长壮大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三大板块中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主板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由2010年的347家上升至2015年的401家,中小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由223家增加至287家,创业板由104家增长激增至343家。5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创业板的占比由67.1%增至69.4%,在三大板块中占比持续大幅领先,可以看到,创业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平台,而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创业板中成长壮大。 (三)东部地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 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布局的区域,并不断引领产业发展。截至2015年末,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达724家,较2010年增加279家,占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比重为70.2%,较2010年提升4.2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东部地区集中分布的前四位省市依次为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由2010年的94家壮大至2015年的198家,北京由75家成长至137家,浙江由69家增加到83家,江苏由56家增加至81家。2015年,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四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企业数量合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8.4%,高于2010年43.6%的水平,已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区域。 (四)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继续迸发活力,呈现数量多、规模大、业绩好的特征。截至2015年末,在10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共有680家,较2010年增加305家。2015年,民营企业占上市公司总体比重也由2010年的55.6%提升至66%。 “十二五”以来,民营企业的营收和利润逐年增长,已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15年,民营企业营收达8107.1亿元,远高于2010年1993.6亿元的水平,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体营收的31.1%,较2010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末,民营企业利润高达993.3亿元,远远高于2010年298.2亿元的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有超过四成由民营企业贡献,贡献率超过国有企业7.4个百分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上市公司总体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持续快于上市公司总体 “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逆流而上,以出色的业绩继续领跑A股公司。5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逐年上升,由2010年10725.5亿元增长至2015年26033.7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营收占上市公司营收总额的比重亦逐年增加,5年来由6.3%增长至8.9%,同时,营收增速领先上市公司总体增速的优势逐年扩大,由2010年的高出2.1个百分点扩大到2015年的18.7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由946.1亿元增长至2365.9亿元,近3年利润增速分别为21.2%、41.9%和22.4%,分别高于上市公司总体18.2、34.2和6.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增速持续领跑上市公司总体。五年间,利润总额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利润贡献程度由2010年的4.3%上升至2015年的6.8%。 (二)重点领域表现优异,助力转型升级 代表经济新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重点领域表现优异,呈现出规模大、体量多、增速快的特征。从数量规模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数量位居七大领域之首,5年间,公司数量由272家增长至415家,约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体的40%;生物产业紧随其后,公司数量由181家上升至254家,约占上市公司总体的25%;节能环保产业位列第三,公司数量由58家扩大到114家,约占总体的10%;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三个重点领域的公司数量均低于100家,依次排在第四至第六位,分别约占总体的9%、7%和6%。 从营收增速表现看,节能环保和生物领域的营收增速位居前两位,以先进环保、高效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营收由315.2亿元增长至140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4.8%;随着居民健康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精准医疗和基因科学等前沿医疗领域的兴起,生物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26.5%,产业规模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由1567.5亿元扩大至5085.9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营收增速分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24.3%,营收由4101.7亿元扩张到12148.9亿元,产业规模位列七大产业之首;以核电、风能以及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22.4%,营收规模由644亿元上升到1768亿元;以轨道交通、航空卫星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7.5%,营收规模由1803.5亿元增长至4046.9亿元,产业规模位居七大产业中第三位;新材料产业营收增速位列末段,年复合增长率为11.4%,营收由916.4亿元增加至1572.2亿元。 (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逐渐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5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领军企业(当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公司数量由86家增加到140家,占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企业数量的比重由8%提升至13.6%。领军企业营收由9611.9亿元增加至24740.9亿元,占同期上市公司总体的比重由58.6%增加至67.2%;领军企业利润由518.1亿元增加至1625.3亿元,2015年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3.3%,远高于2010年37.2%的水平。 “十二五”以来,重点领域纷纷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领军企业,企业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涌现出振华科技、福日电子、歌尔声学、海康威视、立讯精密、乐视网和中天科技等一批新领军企业,生物领域出现了同仁堂、东阿阿胶和白云山,碧水源、格林美等领军企业的出现壮大了节能环保领域队伍,新能源领域涌现出诸如隆基股份、海润光伏等新领军企业,中航电子、航天电子、中直股份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新领军企业异军突起,新材料领域出现了以中钢国际、康得新、新疆众和为代表的新领军企业。可以看到,领军企业数量的不断提升,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发展壮大。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规模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资产总额从2010年的不到3万亿提升到2015年的近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9.6%,高于上市公司总体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规模达到了68亿元,为2010年平均资产规模的2.2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盈利水平高于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始终强于大部分传统产业,呈现了良好发展局面。2015年,上市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总利润率为9.1%,明显高于上市公司(非金融业)5.8%的利润率水平。生物以及节能环保产业是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利润率最高的领域,2015年两者利润率分别为13.8%和13.4%,均达到了13%以上,新材料上市公司利润率相对最低,2015年利润率仅为1.8%。 (三)投资维持快速增长,产业发展活力旺盛 “十二五”期间,在大量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保持了良好的投资扩张趋势,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活力。201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净值达13819亿元,是2010年的2.4倍,2010—2015年年均增速达到了19.6%,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11.6%的增长水平。 (四)降杠杆卓有成效,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受经济下滑及去产能等客观因素影响,降低企业债务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重要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根据经济、政策形势及自身发展需要降低了杠杆水平。“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平稳下降趋势,2015年资产负债率为52.3%,较“十二五”初期下降1个百分点,企业负债水平和风险程度得到较好的控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降杠杆成效显著。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降杠杆取得的积极成效直接体现在了财务费用变化上,“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增速实现持续下降,2015年其增速为11.7%,较2011年下降21.8个百分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特征明显 “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达到了1.53亿元,较2010年提高了1.9倍,平均研发强度(占公司营收的比重)达到了6.21%,较2010年提升了4.1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市公司平均3.50%的研发强度。具体来看,2015共有46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超过了5%,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5.2%。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估值整体实现大幅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代表未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方向,受到资金的更多关注,估值出现了大幅增长。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价上涨91.9%(总市值加权平均),涨幅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总体50.1%的水平。201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16.8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达到了29.6%,较2010年末提升1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5年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盈率达69.9,是上市公司总体市盈率的3倍。 从重点领域来看,“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股价领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伴随着“互联网+”的热潮,2010—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273.2%的股价涨幅位居七大领域榜首,其中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三大领域股价涨幅均位居前列;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卫星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股价大幅上涨带动下,股价以183.0%的涨幅位列七大领域中第二位。此外,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生物制造等领域股价涨幅同样较高,带动生物产业股价涨幅达到了164.1%。受国际环境波动、国内政策和市场尚未成熟等因素影响,新材料以及新能源产业股价涨幅靠后,2010—2015年两者股价分别上涨104.4.%和94.0%。 (三)并购重组蓬勃发展,助推产业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1—2015年共完成重大并购重组268起,占同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成总数的41.6%。通过重组实现横向整合依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施重组的主要目的,占比达56.9%。可以看到,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成熟,竞争激烈程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通过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并购竞争企业,促使本企业做大做强的意图更为明显。2011—2015年,并购重组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的事件共有5起,分别是: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100%股权(交易总价值762.3亿元),百视通换股合并东方明珠(交易总价值490.5亿元),七喜控股重大资产置换并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分众传媒100%股权(交易总价值457.0亿元),中创信测发行股份购买北京信威95.61%股权(交易总价值224.9亿元),中国重工发行股份收购大船重工、渤船重工、北船重工以及山船重工(交易总价值174.3亿元)。分领域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组活动最为活跃,2010—2015年共有126家企业完成重组;其次是生物和节能环保领域,同期分别有60家和32家企业完成重组。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社会发展贡献愈发突出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稳增长、调结构重要力量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突出的作用。2011—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支付的所得税费共计1987.7亿元,年均增速达8.9%,高出上市公司总体0.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解决了大量中高端人才就业问题,2015年年末员工数达420万人,较2010年年末增加178万人。2011—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累计分红2657亿元,占上市公司总体的7.4%。此外,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共支付工资薪酬达到了4249.2亿元,支付工资薪酬总额连年提升。
【改革前沿】“合肥版”供给侧改革实施意见出台
安徽省合肥市市近日出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6个部分20条,提出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改革前沿】央企重组再有新动作 “中国神电”或呼之欲出
今年以来,央企连续爆出重磅重组。先有中核与中核建3月17日宣布拟战略重组,后有中轻集团与保利集团拟重组消息的传来。昨日,全球最大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神华、国内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国电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国电电力分别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拟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将于6月5日起停牌。
【改革前沿】央企重组整合加力 “国内+跨境”双轮驱动
“2017年要深入推动中央企业的重组”,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两会期间记者会上的讲话犹言在耳,连日来央企重大重组动作一个接一个。
【改革前沿】不断完善国企改革的三个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国企改革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国有企业、怎样建设国有企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国企改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目前,国企改革全面深化、发力推进,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三个体系。
【改革前沿】国有企业并购的现状及有效建议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并购做了简单的定义:“并购是指两家或更多的不同的独立的企业合并成为一家.”并购的概念分为下一概念和广义概念,狭义的概念指吸收兼并,根据这个概念,被兼并的企业会丧失法人地位,成为兼并企业的一个分支.而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上述狭义概念,还包括一个企业通过经济手段获得另一个企业的主要产权,成为控股股东或者唯一股东,但被并购的企业法人地位将继续保留,可以说并购就是控制权的获取。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