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混改”成为国企改革突破口
随着地方两会的密集召开,各地2017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一一呈现在公众面前。细数各地改革发展的举措,今年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新年伊始,不仅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央企发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消息,各地也纷纷在地方两会或者政府工作报告里对地方国企改革作出顶层设计,释放出明确的改革信号。
比如,天津提出,按照“一二三”的总体思路,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在清理“僵尸企业”、股权多元、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处于改革前沿阵地的上海提出,实质性启动国有资本流动平台运作,完成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也将筛选10户以上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重点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国有、集体、非公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扩大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范围。
业界人士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以从计划经济脱离为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如今的国企改革在于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以自身资产结构的优化、治理结构的完善、经营效益的提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在一产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加快、二产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攻坚期、去产能和去库存正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亟待提高国企的治理能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突破口。北京、天津等地就明确提出,以此为突破口加大企业调整重组力度。引入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民营资本追逐利润以及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可改变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把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大、竞争力强,与民营企业市场敏锐、产品创新力强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使然,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型省份,产业结构过重,国有企业改革遭遇了市场突变、外销受阻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也需要通过混改给国有企业带来活力,突破转型瓶颈。发改委去年底印发的《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就指出,支持在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先行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全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地方国有企业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
从这轮国企改革的目标来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是根本目的。为此,国资监管正在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通过改组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政企分开,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在混改路径上,则谋划了引入战略投资者、允许员工持股、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在突出国有资本运作的同时,优化产权结构和资本布局,通过深度整合重组,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
除去引入民资等资本重组外,不少地区提出推出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等改革试点,在国企治理机制上进一步探索。比如,北京国资委近日出台《关于市属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实施办法》,对试点企业的条件、实施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有专家分析,这些涉及国企股权治理结构的举措旨在增强国企的市场活力,进一步减弱行政化色彩,使得国企的经营机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试点中既要大胆探索,又要注重规范,守住政策底线和红线。
当前我国正处于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不论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还是防范各类风险隐患,都需要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真正按照市场规律,从市场需求来对接和推进供给侧改革,因此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进程中一方面不能失去积极性,改革过慢,另一方面也必须密切关注和评估改革的风险以及成本。尤其是,混改作为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涉及很多深层次矛盾,深化改革过程中要立足企业实际,分类施策,按照稳中求进的基调、积极稳妥的轨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