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并购基金是国企转型升级的利器
产融结合做好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提起顺鑫,喜欢喝酒的朋友们可能喝过牛栏山二锅头,喜欢美食的朋友可能买过鹏程的肉食,也可能去到石门市场采买过海鲜,顺鑫是由顺义区国资委持有百分之百股份的一家大型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目前正在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方向转型。在顺鑫的体系内,除了目前比较具有优势的酒业、肉食、农贸商批之外,还有建设工程、环保水利、种业等不太具有优势的产业板块。作为一个大型国有资产的运营公司,这些产业板块怎么办?怎么发展?企业要发展、要投资,未必就只能投高科技,对于一些传统的产业,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方法和工具的,只有真正利用产、融的结合,才能做好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并购基金这种方式作为支付手段已经不稀奇了,仅在2016年上市公司成立并购基金的出资总额约1073.55亿元,总规模8980.92亿元,杠杆比率大概是1:8。“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属于一种市场创新手段。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各市场主体相互协调配合,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和运作,提高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率,极大地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
从实践中来看,做好并购基金,实际上离不了一个核心的基础,就是要做好产业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对产业的研究,说想做好并购,实际上是绝无可能的。同时在产业研究的基础上,要踏踏实实地来做产业的整合,不论是产业研究还是产业整合,都离不了一批有想法的企业和企业家,通过产业的整合,最终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经验
以顺鑫控股的产业板块里相对比较弱势的建筑板块为例,谈谈国有企业利用并购基金成功转型升级的做法。
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趋势
建筑行业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可能很多朋友们第一概念都会把它跟“施工队”,“不良地产商”划个等号,但是通过对建筑行业近几年的持续跟踪研究,我们总结出一个结论,建筑行业有三大特点四大趋势。
第一个特点是市场足够大。仅在2016年这个行业的产值就接近20万亿,同比增长7.1%。建筑行业基本上每年所占国民生产总值都会超过三分之一,在有些年份甚至会超过二分之一。以2017年为例,“两会”以后,发言人公布的数据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值要超过72万亿!动辄以数十万亿为基数的市场不可谓不大,这就是我们说的市场足够大。
第二个特点是水平足够低。在这个行业内有这么大的一个基数,参与的主体水平恰恰却比较低,不论是从机械化率、标准化率、还是装配率等都很低,这个市场上的参与主体,不论是技术整合能力,还是金融的整合手段都极其缺乏。
第三个特点是机会足够多。从2016年9月份开始,住建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规划,“装配式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双修发展规划”,“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包括2017年1月份发布的一号文件提的田园综合体,所有的这些都给这个行业的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在一个市场基数足够大,参与者水平又足够低的行业里,如果一个企业有相当的技术整合能力和金融整合手段,相信在这个行业内他一定会脱颖而出。
建筑市场有四个趋势,即以EPC工程总承包为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的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特征的全流程塑造,以PPP为代表的融资加建设的商业模式的推广。三大特点加四个趋势,实际上未来会给建筑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亚于电商给传统零售业的变化。从投资角度来看,建筑业实际上是一个投资的大洼地。
以建筑行业里面的工程分包这一个项目来看,特点趋势也很明显,2017年PPP也好,BOT也好,不是蓝海不是红海也不是时髦,它会成为一个行业的主流。如果2017年还有企业把PPP、BOT只停留在探索尝试摸索,这些企业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根本没有翻盘的机会。同时对于业绩和运营以及投融资要求更加严苛的一些项目,没有后来居上,只有先发优势。实际上要求这个行业的企业具备了从融智到融资,从建设到运营的能力。所谓融智,是需要你替政府、替其他的业主能做好从一个项目的前期规划包括投融资搭建,包括债务结构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后续的业务和工作。从对外承包来看,大家竞争的是金融的设计能力、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而不是工程本身。承包之争,不在工厂,而在于萧墙之内。
准确定位是关键
基于对建筑市场的研究分析,我们将北京顺鑫建投基金管理公司定位为“做建筑科技领域的金融专家,金融领域的产业专家”。在金融领域谈建筑科技,这是顺鑫的强项,当然跟建设市场上的相关企业谈金融更是顺鑫的强项。同时,作为国有控股资产管理机构,顺鑫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协同北京顺鑫控股的相关产业板块完成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北京顺鑫控股旗下相对弱势的一个产业板块是跟建筑相关的顺鑫建设科技集团,在做产业整合之前,除了做好产业研究,同时和产业集团一道对企业未来发展也做了一个梳理和定位,将企业使命定位为“创新思维改变传统产业,科技建筑创造美好生活”。现在市场上说传统产业,或者说什么样的产业要不要去产能,你能把它做好,能发展能壮大,就是好产业。顺鑫建设科技定位是“做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战略目标是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百亿,并完成上市目标。在商业模式上,跟过去的传统做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是以科技为核心,金融为工具,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升业务规模,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建立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领先的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商。这里面可以看到,资本运营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要透过资本运营打造它的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是生态建造、投资和运营。
并购基金在做并购和产业整合的时候,就是要协同打造出来所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要帮顺鑫建设科技打造生态建设能力,也就是说提升它的规划能力,建立研发体系,增加市政业务;增加它的科技建造能力。这里面很多基于BIM技术或者说先进制造业一些企业技术,主要是靠并购获得。此外,还要打造融资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透过这四大能力的打造,提升整个产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要达到这个目标,基金也做了一系列的结构安排:首先设立了一支母基金,大体上是由顺鑫建设科技来做劣后,银行做优先,透过这支母基金分别设立专项的子基金。这个结构里面有建筑科技的子基金,有基础设施的子基金,有产业园区的子基金等等。为了提高产业集团在生态环境这个板块的竞争力,通过母基金和央企一块合作成立品牌公司,由母基金设立专项环保产业基金,补充提高顺鑫在这个板块的短版。
再比如,在科技建造领域,也是由母基金和其他大型国企的基金,再加上战略合作方,共同在基金选中的区域内设立合资公司,参与当地大型国企集团的改革。我们看到当地国企集团有一些轻资产重资质不错的企业,比方说一些设计院、研究院和信息自动化公司,透过对这些企业的并购,介入到当地市场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基础建设。
在完成这些布局的同时,实际上就基本上帮顺鑫建设科技完成了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全国布局,把他打造成新型城镇化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最终形成在顺义区布局企业的核心总部、研发总部、数据中心,在银川、包头、京津冀地区建设建筑工业化科技小镇,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形成以京津冀为核心辐射华北、西北的装配式建筑的现代物流体系,可以辐射京津冀、呼包鄂、宁夏等20多个城市一亿多人口,形成案例以后全国复制。
并购基金的优势总结
总结来看,在国企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用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具有四大优势:第一个是放大效应,通过少量的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发挥杠杆效应。第二个是可以做好资源整合,透过产业并购基金可以整合各类市场化资源。第三个是市场化的操作,国企有国企的弊端,市场有市场的优势,各有各的长处,基金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主要是以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第四个就是退出简便,因为大的基金机构可以在标的企业层面持有股权,也可以在基金层面持有份额,未来在IPO,或者说ABS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当中,进退的结构都很灵活。
国企改革的趋势之一是由资产管理转到资本管理方向,会有很多创新的金融手段继续使用,产业并购基金这一类的工具将进一步发挥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