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双百行动.国企实质性混改应从改国资监管体系入手
如何形成国企改革新突破?
在10月17日举行的“21世纪国际财经峰会2018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增加非国有股权占比的同时,推进国资监管体系的改革同样重要。
在此之前,刚刚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提出,要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同时大力支持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今,混改再次推进了近两年时间。若按照上述推进速度估算,目前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占比有可能已突破70%。
张文魁表示,这说明在过去几年的混改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所以,下一步形成新的推动力便显得至关重要。
而对于国企改革,一个最主要的观点是需要引入非国有股东。这在张文魁看来,非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问题,关乎国企改革能否形成突破。
据其测算,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3.4%的时候,才有可能促使国企原有的经营机制,发生较为实质性的改变。
尤其是上市公司,引入的一些中小股东效果并不明显,对改变经营机制没有多大用处,反而会因资本市场波动对其产生一些伤害。
即便引入了非国有的股东,同时跨越了上述33.4%的股权拐点,是否就意味着这家国企的经营机制会变得更加市场化,促使公司治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呢?张文魁认为,这其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
“国资监管体系与混合所有制是否兼容?”张文魁说,如果不能实现兼容,最后搞了混改的国企,公司机制很难如预想的那样实现真正的转换。
此前已进行混改的企业,如果仍然被既定的国资监管所覆盖,可能会被传统体制机制同化的问题也需要警惕。
所以,他认为,“我们一方面要推进国企混改,另一方面还要推国资监管体系的改革。”
张文魁将国内与国外企业的国资管理体系对比后发现,相比于国外,我国有一套非常复杂的国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