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改革前沿】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浏览量:1029 发布时间:2018-07-12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尽管改革已历经30年,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清晰,相反,却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从政府层面上说,似乎保住了对国有企业的控制便万事大吉,而不论国有企业是处于竞争性领域还是非竞争性领域;从企业层面上说,似乎能把钱赚足,便不在乎国有企业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了。

从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生来看,无论是宏观上的调控作用,还是微观上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国有企业均是为了解决因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诸多公共性问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

当然,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并不否认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它也具有盈利性或直接的经济作用。国有企业通常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资金优势;二是强制力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国有企业的这两大优势。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在总体上经营效率低于私有企业,它的这种特定功能只能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发展时期才能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国有企业会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放弃其盈利性,而专门致力于其公共性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出于迅速工业化的需要,尤其是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有企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领域,分布十分广泛。通过国有企业,国家控制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1978年改革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日益明显,亏损日益严重,于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便拉开了序幕,并且程度不断加深,企业数量也不断减少,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诸多利益矛盾的存在,国有企业仍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是作为一种解决市场失灵的组织机制而存在的。然而,中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尽管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按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轨道来走,而是仍然需要发挥国有企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另外,中国在坚持市场化改革趋向的同时,还需要权衡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利益格局,需要协调好各种利益矛盾,解决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在稳定中求发展,尽可能减少改革成本,这也是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重要原因。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国有企业与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之间的性质和地位显然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集中体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国有企业不仅是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手段,也是政府参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导力量。

然而,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分布广泛,如果不分场合地或者过度强调国有企业的盈利性和直接经济作用,无疑会使国有企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走入了歧途,追求利润几乎成了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目标,而其公共性则被抛之脑后。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应具有强烈公共性的行业也市场化或部分市场化了,甚至民营化了,比如医疗、城市交通、义务教育,导致不少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乘不上车;而在一些很强或较强的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仍然在垄断经营,如电信、发电、石化,人们不得不接受人为的高价格和低服务,国民福利被少数利益集团所剥夺,前面的例子,说的严重一点,就是血的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从经济学角度,民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非罪过,相反是他们理性的选择,因为民营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公众的利益,这势必导致他们在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质量或数量上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从公众福利角度来反思,哪些国有企业应该民营化,哪些不应该民营化。

       中美嘉伦在国有企业领域中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作为一家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中美嘉伦也将在咨询实践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