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国企非主业资产经营业态的由来
非主业资产经营业态的形成目前国企大都实行多元化经营,行业跨度大,产业链条较长,不少企业的非主业资产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些资产业态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首轮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转型期。
其一,为了利用企业现存资源,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大中型国企普遍掀起兴办“第三产业”的浪潮。笔者所在的企业集团就曾先后兴办过宾馆酒店、餐饮饭店、饮用水、客运出租车队、副食品零售业、贸易批发、房地产开发、教育培训、住宅物业服务、包装品制造、非标机械制造、汽车修理等各类企业。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解决企业生存困难的积极作用,但如今良莠不齐,从整体上看已经风光不再。
其二,随着行政性公司和政府行业管理局机构改革的推进,原行政直属的规模较小企业、依靠补贴的辅业单位,通过行政划转吸纳进企业集团,也有历年兼并吸收的区属困难企业。这类划转形成的非主业企业,由于单打独斗,往往底子较薄,市场竞争力较弱,有的已在历年的企业改革调整中退出,尚剩大部份仍在艰难地维持经营。
其三,因企业集团发展战略规划调整而界定的非主业企业。还有原来从事主业的二级企业,因执行企业集团的产业布局调整,其主要经营业务外移并入兄弟企业,遂演变为从事少量非主业经营、主要依靠场地出租经营的非主业企业。这类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运营表现弱势,经过较长时期的投资、培育,仍在微利、亏损之间徘徊,未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一些历史上形成的对外投资,即在国企“抓大放小”改革中,释放放出小部分资产,以联营、合作方式与社会集体、个人成立性质为无限责任的企业,如厂、社、所、店等。长期来放任管理,较多的企业投资已作账面核销,但联营、合作企业仍在运作。
对于这些非主流资产进行梳理,采取分类管理处置措施,是加强企业治理结构,盘活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美嘉伦在国有企业领域中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作为一家专业的机构,中美嘉伦也将在咨询实践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