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到底怎么改?
改革的主要目标
到2021年,在全县国企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发展实力、质量和效益取得显著提升,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体系更趋完善。
支撑全县发展大局更加有力
实现国有资本向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区域开发、优势产业领域、民生保障以及重点产业等领域集聚。逐年提升国企经营收益上缴力度,到2020年,国企收益上缴比例达到50%。财政、国资国企双支撑局面基本形成。
国有企业综合实力有效提升
全县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升,形成几家具有较强市场化运营能力和产业导入能力的优势集团企业,培育新增外部评级AA+国有企业1家和AA国有企业1-2家。
公司治理机制更趋科学规范
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党的领导作用和监事会监督制衡作用有效发挥,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激活。
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以管资本为导向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基本建立,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社会化转型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和风险防控专业能力有效提升。
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格局搭建完成
国资监管机构实行实体化运行,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健全完善统计监测体系,摸清我县国有资产家底,真正实现“一张图、一盘棋、一本账”的国有资产运行监管制度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实现全县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改革内容
实施国有企业实体化运营
1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
围绕“产业强县”战略,以发行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为重点,大力盘活低效国有资产,加快国有企业清理整合,开展优质资源并购重组,基于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利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2推进国企市场化运营
县级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营机制,对城市公用服务、金融地产投资、土地整理开发和政府项目代建等实行市场化结算。
3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
鼓励企业通过产权、股权、证券市场,大力引入高质量战略投资者。加强与省市国有企业的产业合作、资本合作、管理合作。
实施国有企业布局优化整合
1深化县属集团公司整合重组
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和功能体系,缩短管理链条。发挥专业化优势为导向,分类推动集团公司整合其他企业相关业务资源。
2推动脱钩企业整合重组
开展县级主管部门下属经营性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县级主管部门要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企业(含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脱钩后的企业按业务属性分类划入相应县属集团公司管理,县级主管部门只负责行业监管,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实施国有企业规范化建设
1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
对国有独资企业,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行使出资人和股东会职能,重点优化董事会结构和议事机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责,重点抓好国有股权代表作用发挥。
2加强改进监事会建设
区别国有独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情况。依法设立企业监事会,健全完善监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过程监督,促进监事会监督和出资人监督的融合协同。
3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
采取购买服务的用人方式,依法规范企业各类用工管理。逐步扩大经营层市场化选聘范围,有序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高薪聘请财务总监。采取购买服务的用人方式,由“养人”向“养劳务”转变。依法规范企业各类用工管理,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制订分类考核办法,给予国企经营班子对企业内部工资总额15%~20%的自主分配权,逐步推进集团公司在投资业务板块中设立负责人跟投机制,实现公司利益与负责人利益相捆绑。
实施国资监管机构实体化运作
1搭建国有企业决策平台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统筹推进国有企业重大事项民主科学决策。
2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内部建设
实现国资办实体化运作,统筹协调全县国有企业,逐步推进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方向和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3推进监管职能转变
强化管资本职能,改进完善监管方式,强化国有资产监督,实行国有企业数据化监管,实时掌握国有企业账户资金、存量资产、到期债务、筹资及主营业务进度情况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