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政治局会议为什么强调国企改革的系统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对深化政治巡视、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作出明确部署。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已组织开展3轮巡视,完成了对中管企业的全覆盖,取得明显成效。现在,得有个结论了,大家期待着中央的态度,看有什么要求。
我们看看公报是怎么说的:
会议强调,从巡视情况看,中管企业管党治党意识和责任明显增强,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要抓好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强化整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整改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督促党组(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使命,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把整改与日常监督结合起来,依规依纪依法处置问题线索,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锲而不舍纠治“四风”,举一反三、查找漏洞,健全监督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企业各层级各领域。把整改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综合用好巡视成果,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中管企业高质量发展。
令人注意的是最后一句话“把整改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综合用好巡视成果,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中管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后的落脚点是“把整改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综合用好巡视成果”。显然,这次巡视是高度重视国企改革的。最后的要求是:
“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中管企业高质量发展”
按说,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是一句新话。但是,在今年巡视结束说这个话,而没有说其它话,就耐人寻味了。我以为,这正是焦点所在。
为什么提出国企改革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首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习近平同志对改革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并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对改革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谓全面,就是要关照全领域、兼顾各方面,全面发力、一体推进。经验表明,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更要注重政策协调、整体效果,注重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联动程度。
其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经验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刀阔斧、全面发力,统筹推进各领域重大改革,1000多项改革举措有序有力有效落实,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再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棘手难题,破解每一个难题也是系统工程。无论是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还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以及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改革任务都不是割裂的,“牵动荷花带动籍”,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再之,国企改革也有些经验教训,要由“分项试点”转向“全面协同推进阶段”。国企改革试点阶段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试点积累国企改革操作经验、完善具体实施政策。如果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算起已经接近6年,试点开始已经五年,应该在全面评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转入全面推进阶段。无论是从国企改革发展的需要看,还是从去杠杆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看,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亟待阶段性转变,需要从以分专项改革试点为主的“分项试点推进阶段”转向系统整体推进改革的“全面协同推进阶段”。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矛盾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兼顾的利益都很多,把改革推深做实,最关键的是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所谓推深,就是要着力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把涉及体制、利益等敏感棘手的重点大改革任务完成好,推动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层向纵深推进。所谓做实,就是要在改革的每项任务、每个阶段、每个节点都求实求真,以坚实的脚步、扎实的进展、实际的效果推进各项改革。目前,改革的各方力量已经有效调动,这个时期尤其需要更具体的改革举措、更周密的改革细则、更配套的改革方案来承接和填充。只有更加注重改革协同配套,才能形成改革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
“双百企业”本身便是由“分项试点”转向“全面协同推进试点”的一个措施,也是国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体现。加快推进“双百企业”,是不是“综合用好巡视成果”的行动呢,也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