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国民经济70年“领头雁”:混改成为国企改革突破口
新中国成立70年,国有企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领头雁”、关键领域的“压舱石”。2019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29家,其中国有企业89家。
70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成为面向市场竞争的、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改革增活力、强动力、释红利的效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数据显示,1978年~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8.8万亿元)、利润总额(3.4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9%、10.3%;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8.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63.1万亿元)分别达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
混改成为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
今年1~8月,中央企业持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4万亿元,同比增长5.4%;累计实现净利润9431.9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9.8%,为落实“六稳”任务、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深化改革,只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才能够做强做优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国有企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中央企业在中长期激励机制探索中也有了明显进展。比如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薪酬分配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强化正向激励,45家中央企业控股的91户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实施股权激励一年以上的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6.7%,24家中央企业所属科技型子企业的104个激励方案经集团公司审批后正在实施,激励对象人均收入增幅达到14.9%。
战略性重组整合扎实推进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扎实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完成18组35家企业重组,中央企业由113户调整至96户,成立铁塔公司、国源公司、国海公司,推进专业化整合,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集中,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交通运输、电信、煤炭等行业的占比达到80.1%。
地方国企改革激流勇进
目前,新一轮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进入落地冲刺期。
今年7月,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深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沈阳国资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专项工作已正式启动。
与地方“综改试验区”类似,国资委选定的“双百企业”也在推动综合改革。2018年8月启动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旨在打通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培育一批国企改革尖兵,进而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面上国企改革的重要作用。
“双百行动”综合改革试点企业已由去年8月启动时的398家增至444家,军工、农业、电力、钢铁、有色、核电等重点领域增加的企业较多,其中还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如宝钢包装、中色股份、振华重工、上海医药等。此外,国家电网、中国中车、宝武集团、五矿集团等改革试点央企有多家子公司纳入新增的“双百行动”名单。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举措已经基本完善,各项试点也在稳步推进,总体上看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得到激发,经营绩效有所改善。但部分改革举措依然会遭遇“中梗阻”,在改革面前犹豫不决、不作为而错失改革发展时机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机制,真正打通改革任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扎扎实实得到落实完成,确保所有改革目标都能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