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关于集团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摘要)
实施综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深化国企改革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三个跑赢”“三个切换”,围绕深化改革这一主线,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为契机,推动从释放重组红利向挖掘改革红利转变,促进集团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有效激发微观市场主体创业、创效、创新的活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国企改革工作目标:以市场化为导向,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效激发企业、员工两个层面的市场主体活力,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实施授权放权,提升公司运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二是全面实施三项制度改革,通过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配套、强激励硬约束的劳动用工分配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全面放开改革工具箱,集团不再设定试点改革企业,由下属企业依法合规自主选择改革工具。集团对其实施分类指导,并审批相关改革方案。四是强化政策指引和监督,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党建、纪检、审计方面的保障,确保改革方向正确,过程依法合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改革工作路径
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有效激发公司和员工两个层面的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各直属单位按照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2+N”模式全面实施综合改革。
“2+N”模式的2指两项改革规定动作必须完成,即直属公司规范治理全到位和系统内部三项制度全覆盖。N指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工具包全放开,各直属公司依法合规、自主选择包括不限于混合所有制、职业经理人、中长期股权激励、岗位分红、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
(一)直属公司的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完成(2021年底完成)
构建清晰的战略管控架构,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战略决策的作用,聚焦解决战略游移的问题,增加战略执行的定力和纪律性。
1.构建定位清晰的三层战略管控架构。根据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集团“战略管控型”组织体系,要围绕三层战略管控架构展开:集团总部作为“战略管控+资本运营”层,对战略性核心业务控股为主,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运作,推动产业聚集、化解过剩产能和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直属公司作为“运营管控”层,贯彻“航运回归服务本质” 的理念,着力实现业务流程和管控体系“为管理服务”向“客户需求驱动”的转变。三级及以下层级公司作为“业务运营”层,主要发挥现场操作优势,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并及时寻找发掘客户诉求和痛点。各级企业以此为准,对照职能定位,查找短板不足,制定改革目标和措施。
2.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着力解决战略游移的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一是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二是在公司治理、经营决策方面有效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本着“应授尽授”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深化直属公司董事会授权,推动二级公司转授权工作,实现“层层松绑”。建立董事人选委派、管理、考评和培训机制,制定董事会履职条件和工作标准,完善董事履职报告、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建全董事会运营情况督导机制,动态调整授权事项和权限。三是切实履行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检查职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三重一大”制度,有序推动直属公司董事会对经理层以及对下级公司的转授权,提升公司市场反应速度。
(二)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覆盖(2021年底前完成)
按照激励与约束对等的原则,积极深化全体船岸员工人事、劳动用工和考核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持续提升企业活力和动力,为进一步实施多元化激励约束夯实基础。以严肃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基础,强化任职条件和业绩联动,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强化劳动用工契约化管理,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并推进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实现收入能增能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的价值分配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内生活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三)深化国企改革工具包全面放开(持续探索推动)
聚焦解决强激励硬约束不足问题,强化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绑定,规避经营行为短期化。鼓励直属公司依法合规、用足用好改革政策。一方面,集团总部对国资委授予的各项改革措施审批权限不设限制,不设试点,全面放开。同步加快梳理内部管理规定,出台相关改革工具的指导意见。一方面,各直属公司要结合职能定位、发展战略,聚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企业发展、效益提升作为激励约束的标准,通过强激励促进实现增量,通过硬约束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包括不限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经理人、中长期股权激励、岗位分红、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红等措施,为本企业优化组织形式、创新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