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从十九届四中全会看国资国企改革
如何形成管资本为主的体制?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应当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规律,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监管重点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从行政手段向市场手段转变。
换思路,转方式。要界定好出资人代表机构权责边界,推行清单管理、强化章程约束、发挥董事作用、创新监管方式,加快工作方式转变,通过股权关系对出资企业进行管理,加快授权放权。
授放权,分类推。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授权放权。特别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开展授权放权。对其他商业类和公益类企业,要一企一策,让这些独立法人真正“独立”起来。对董事会建设较规范的企业,可以适当扩大授权放权范围。
放得开,接得住。出资人代表机构授权放权,企业得切实强化自身建设,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夯实管理基础、优化集团管控、提升资本运作能力等,确保各项授权放权接得住、行得稳。
善监管,强监督。要提升信息化条件,搭建实时在线的国资监管平台,整合出资人监管,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力量,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大监督体系,实现对国有资本的全面有效监管。
这里面,着力点就在于管好资本布局、管好运作规范、管好资本回报、管好资本安全,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让国有资本在合理流动中实现保值增值,在服务国家战略意图、完成专项任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如何发挥作用?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本体量大,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结构布局调整责任重,要通过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与制衡机制,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地方国资平台和投资运营公司更需要通过加快政企分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地方发展战略服务、支撑能力。
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重要使命,要通过聚焦主业加强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主动作为,做到进退有序,进退有理,进退有利。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资本运作创新力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以资本、股权管理为主线,通过活化国有资本,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不断调整,在运营过程中不断促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此,要积极采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把自己做强做优,同时畅通资本退出通道。这就需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重视各类金融牌照的获取,一方面,以并购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大申请的力度。
提升风险防控水平。资本运作为主业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稳健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至关重要。要通过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加强财务管控,全面加强风险控制。
加快企业总部层面的深化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集团层面改革,努力打造总部集约化平台,提升总部运营能力。有条件的地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以考虑自身股权多元化,推进不同层级和地区国有资本流动融合、跨区域发展,实现中央企业与地方国资平台、不同区域资本、资源优势互补。
建设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和薪酬制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深化国企改革关键在于激发人的活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加快内部机制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同步强化约束和激励,积极展开职业经理人试点,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及薪酬激励机制。
试点是改革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须得破除利益的藩篱,把试点探路和推动改革结合起来,把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把试点推进到位,把改革推动到位,以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