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的范围及需要具备的条件
从所属行业来看,垄断行业国企不在政策鼓励范围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人才依赖度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的企业越适合做员工持股,比如科技行业、服务行业等。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除非是科技型企业,否则不在政策鼓励范围内。混合所有制企业无论是否是科技型企业,都可选择员工持股政策开展实股类激励;初创企业需满足政策要求可实施员工持股。如果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则可优先选择限制性股票和股权期权模式。
从资产规模来看,重资产企业不适宜直接开展员工持股,员工出资压力过大,未来收益风险也大。需要进行资产与经营权的分离,再考虑员工持股。具体实施方法后文将详细论述。
从盈利水平来看,企业需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能够产生分红或者有上市预期的情况下再实施员工持股。企业每年分红预期要基本能覆盖员工持股的资金成本。从国企改革角度,虽然鼓励盈利能力下降或者亏损的企业通过员工持股改善经营情况,但是在本轮员工持股的政策中,因为在股权购买价格上对员工没有折扣,坚持同股同权,而员工的资金承受能力和资本方是不可比的。因此,对于盈利水平一般的企业,建议员工持股的范围要相对控制,不宜涉及面过广。
除满足行业要求以外,员工持股企业还要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比较顺利地实施员卫持股计划:
首先,管理机构(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董事会)要健全,员工持股涉及到员工出资、绩效考核、股权收益分配等,事关员工切身利益,需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员工持股方案进行审议并提出意见;同时员工持股作为企业的一项激励机制,其制定和提出属于董事会的职权;再者,员工持股又属于公司增资扩股或股权转让等重大事项,只有股东会才有权最终批准。因此,想要进行员工持股的企业需提前关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
其次,管理体系要健全,实施员工持股的企业,通常会把实施重心放在政策规则梳理、程序合规等方面。但从实施角度看,内部的人员选拔、份额分配及与其他激励约束机制的配合,才是对企业产生长远影响的重要要素。例如:核心人员的界定和评选规则,要做到有信服力。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曾出现由于评选规则存在偏颇,导致未被纳入激励范围的关键员工提出离职的事件。同时,绩效考核也是让员工能进能出的重要机制,没有考核的区分,持股的员工作为股东,愈发走向“躺赢”的工作状态。因此,围绕员工持股实施的相关管理体系健全非常重要,切不可为了持股而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