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改革前沿】员工持股的三大雷区详解

浏览量:752 发布时间:2020-09-17

对于中小型企业家来说,企业能够得到发展壮大是最大的渴望,能够带着自己的员工走上富裕的道路自然再好不过。实行员工持股就是为了更好地实行这一目的,但是这一制度看起来实行很值得企业家尝试,实际上实行的不好,会误入雷区。首先你需要看清员工持股的五个行为主体,持股主体、持股比例、持股对价、持股平台、持股过程再来了解员工持股的三大雷区。

一、行为主体

持股主体:持股要区分局内人和局外人、核心人和普通人。关键是三类岗位核心经营管理人才、核心技术骨干人才、其他核心基层关键岗位人才。

持股比例:要明确员工持股计划不是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整体比例不高于企业总股本的30%,同时,单一持股员工股权比例一般不高于总股本的1%。当然,根据实践在科技型企业跟投中的持股比例可超过此上线。

持股对价:员工持股的价格由市场定价而不是自我估价。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挂牌,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寻求最优的市场价格。

持股平台:员工持股一般选用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持股平台。这个平台要解决员工持股的流动性问题和税务筹划等细节,需要专门的管理文件。

持股过程:持股员工需要转换身份,走进市场。国企干部变成真正的职业人士。建立市场化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和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二、三大雷区

1.定价雷区

公司的经营层和核心人员在计划持股方案时,一般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愿望,那就是让持股团队的持股时间尽可能早于其他投资者,随着经营不断发展,这样的安排会使持股成本更低,同时呢,也会在未来引入投资人的时候,让自己的股权价值得到比较好的增值与回报。

所以,目前的员工持股,所谓“公开透明、同股同价”,是指外部投资者和员工持股平台同时进行持股,外部投资者用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定价并取得股权,员工持股按照这个价格进行交易,而不是一先一后。或者是先行引入投资者,再推动员工核心层持股。这样的定价才是稳妥的。

2.资产雷区

企业的账面净资产高低,对于核心层持股显得太重要了。如果不考虑资产评估的增值等因素,这个净资产值,就基本相当于企业核心层持股对价的基本参照标准了。

如果企业的净资产低一些的话,核心层花同样的钱就可以购买到更多一点的企业股权,或者用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股权。

所以,我们在事务工作中,对于混改与员工持股前大幅度调整企业账面净资产的行为,是难以支持的。不仅是因为这样对未来的国有资本产生不确定性,更是因为考虑到企业经营的完整性,保证企业在一个连续的业务曲线上前进。

换句话说,在我国资本市场早期阶段,为了企业达到上市要求,一些国有企业进行过将上市公司和存续企业进行资产剥离和重组,将更多的人员、非经营性资产或者低效资产放在存续公司,以保证主业轻装上阵,这是历史性做法。但是在这一轮国企改革和核心层持股过程中,这样的资产剥离和人为干预净资产的做法,是不能立足的。

3.持股比例雷区

核心层持股政策,为长时间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企业管理层和核心技术骨干提供了新的事业平台,他们不仅可以分享事业成功的利润比例,还能够通过持股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所以,一些经理人员就有一种冲动,能不能借助于核心层持股政策,进而实现经营层对于企业的控制,实现变相的管理层收购呢?所以,在进行股权结构设计时,就想方法超过总量30%,个人1%的比例限制,以尽可能达到对企业进行影响和控制的目标。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一轮国企改革中,推动核心层持股计划,目标是“实现长期利益绑定,实现利润分享”,这是一种收益权的共享,并不是实现管理层控制,也不是MBO计划。

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大政策创新,核心层持股计划,是推动国有企业活力倍增的重要举措。但就像决策者反复强调的,国企混改和股权多元化是激活国企,而不是要出售国企,也不能变为私有化。所以,核心层持股,要严守收益权共享的原则,距离各种变相的管理层收购远一些,这样才能行久、至远。

以上的三个员工持股的雷区都是企业在国企改革和核心层持股的股权设计中需要了解到的要点,有助于企业在进行股权激励,股权分配,股权结构设计中设计出更好的股权结构,更能从中了解到股权操作的一些问题,帮助企业家在股权操作中处理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