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集思广益:思想破冰引领国企改革突围
与国企改革结缘,不知不觉成了自己的职业,但在现实的磕磕碰碰和条条框框中难免出现思维营养不良、思路梗阻结节、思想桎梏硬化等各种疑难杂症。因此特别注意请教、聆听高人高手的真知灼见,遍访秘方偏方。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工作接触或是论坛、会议等场合聆听不少大咖现身说法畅论国资国企改革,有料有干货,让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脑洞大开,堪称营养大餐。被誉为“最懂经济的市长”的黄奇帆,论及国资国企改革同样纵横捭阖、深邃透彻。王忠民多年打理全国社保基金,以实战经验为管资本的实现路径指点迷津。陈德荣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官员到央企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角色转变之后倡导混合所有制“能改尽改”,推进“合金化”改体制、“热处理”转机制。郭广昌率领复星国际参与30多起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民企当家人的疑虑、建言都是发自肺腑的心里话。企业家王建华亲历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传奇打造山东黄金、紫金矿业、云南白药控股三个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他更多从人的角度思考国企,“改掉过程受益者”是他的深切呼唤。
国企改革破局突围首先要思想破冰,思想解放。思想破冰关键在于各种观点、思想摩擦、碰撞、交互、共振,产生火花,启发思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国资国企改革是集思广益凝聚广泛社会共识的过程。我不要我觉得,我要大多数人都觉得。权且做一回裁缝师,把大咖们自带光芒的思想剪切拷贝粘贴,简单粗加工,取其精华呈现给大家,不夹带私货,但附带自学体会。五款思想,款式尺寸多样,款款出彩动听,总有一款打动你。
黄奇帆
国有资本管理要形成百万亿元长期资本
作为“最懂经济的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2019年11月世界并购大会、2019年12月“第十六届中国并购年会”上就国资国企改革作了富含营养价值的精辟阐述:
第一,国企管理的核心是资本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本质不是管行业、管产业,而是管资本。要扭转观念,从管资产变成管资本,重点关注提高股本回报率。
第二,国企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混合所有制。股权多元交叉的混合所有制,政府只能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表达股东意愿,不再是行政干预、政企不分。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投资主体、股权适度分散带来的是企业绩效提高。
第三,关于两类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资本运营公司就是股权投资公司,类似于私募基金,或是巴菲特、淡马锡这类投资公司,一般是不举债的,有多少资本做多少投资。资本运营公司应当国有独资,但可以是公司类,或是基金类。资本运营公司对被投资企业而言是财务投资者,主要关注股本回报和保值增值,不参与所投企业具体经营,只通过法人治理结构行使投资者权益,并根据被投资企业绩效决定去留。例如淡马锡管理三、四千亿新元,投资领域遍布全球,过去20年平均回报率15%,全部管理人员只有800余人。资本投资公司则是产业类国资控股公司或者伞形投资公司,要战略性掌握产业链并实质性控股一些企业,旗下可能涵盖多个行业。公司可以举债融资,1万亿股权可能形成2~3万亿元总资产。
第四,要形成百万亿元的长期资金,奠定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格局。国企改革要控制债务、补充资本,优化结构。我国国有资本分布上,可以2/3成为国有资本投资类,1/3划归运营类。国有企业资本要形成与GDP规模大致相当、约100万亿元的长期资金,这样股市、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美国长期资本充足,企业年金约10万亿美元,养老保险约9万亿美元,与20万亿美元GDP总量大体相当。我国长期资金来源有三部分,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中的寿险,其中企业年金规模仅1.1万亿元,寿险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也不高。如果社保基金有20万亿元,企业年金规模理论上可比社保基金高一倍,达到40万亿元,其他再有40万亿元,这些长期资本积累起来后,可以进股市,进私募基金,进两类公司,就会真正推动大规模的收购、兼并、重组,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格局就形成了。
王忠民
国有资本适合做母基金,做LP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但层层贯彻过程中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落地操作的迷茫。其实,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全国社保基金就是现成的样本,有样学样就可以了。社保基金运作了相当一部分国有股权,目前仅央企划转过来的国有股权累计已达1.1万亿元。社保基金按照管资本而不是管企业的方式管理、运作这些国有股权。过去18年间,社保基金年化回报率平均达8.4%。事实胜于雄辩,社保基金的实践表明,管资本管出了效益,国有资本运作大有前途,国企资本化改革才是希望和出路所在。
2019年11月26日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上海“国资大讲坛”现身说法振聋发聩,含金量和技术含量很高:
——在管资本为主的新一轮国资改革背景下,未来国有资本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投资的基金化。社保基金长期扮演母基金的角色,其运作经验表明必须改变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站在资本运营受托人的角度全新思考国资,手段上要充分借力母基金模式。过去政府引导基金、PPP基金只融合了资本而没有处理好资本。比如限制具体投资项目,也就限制了投资收益率。国资直接做GP,容易把事情引导偏,用母基金方式才能把项目投好,规避风险,真正解决问题。
——让国有资本不仅做LP也做GP,直接去选择投资对象,一定会在利益的对冲性、风险的对冲性当中错位,从而直接导致国有GP做基金投资的风险加大。只有投资链条表现为从母基金到基金,再到被投企业,才可以让基金的专业投资价值得以实现,让不同特性的资本只做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可以规避风险和冲突。所以要么让国有资本只做LP不做GP,要么让国有资本只做母基金层面的GP,而不是做专业、具体基金层面的GP,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形成良性循环,构筑国有资本发挥引导功能时实现更大的应用场景。
王忠民表示,相比投资一个专业细分领域中的某个场景而言,选择以基金方式投资,风险更小,收益率更稳定。在基金运营模式方面,国有资本适合做LP而不是GP,毕竟GP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和管理负有无限责任。当国有资本做LP,社会化专业投资的GP就会相互竞争发展,当这个链条长的时候,专业投资机构、金融服务机构、托管也会相应成长,社会金融投资服务也会相应发展。
2020年9月15日,王忠民在山西国资大讲堂演讲时回忆当年一项重大直接投资项目的故事,展现了管资本的艺术。当时,社保基金在该项目直接投资78亿元,占股5%,打算争取一席董事席位。对方随即表达了顾虑:数字化时代,最耗不起的是时间。我们可能上午有个议案,下午电话会议就把董事会开了。你们派的董事,都要内部走程序才能发表意见,没有十天半个月下不来。还是派观察员吧,监督我们开会、干活,我们保证公开透明。社保基金反复权衡后最终决定派观察员。现在看,社保基金这笔投资后续增值幅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