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改革前沿】国资国企改革“深圳样本”

浏览量:792 发布时间:2020-11-24

40年,筚路蓝缕、爬坡过坎,深圳经济特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这座城市,民营经济活跃、高科技企业集聚。这背后,还有一股低调坚定的力量,不断跟随城市所需,调整方向和步伐,助推深圳经济和产业蓬勃发展。这股力量来自国资国企。

40年来,深圳国有经济比重不大,但却在提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撬动作用。“深圳国资国企始终与特区相伴相生、共生共荣,坚持特区所需、国资所为,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深圳市国资委副主任胡朝阳说。

改革不停歇 40年总资产增2.64万倍

从上世纪80年代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开创“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上世纪90年代作为深圳产业升级的先导力量,推动深圳主导产业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跃迁,到21世纪初完成284家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劣势国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有序退出,再到近些年加快推动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帮助民营企业走出流动性危机……

每一个十年,深圳国资都紧跟时代所需,为深圳发展贡献力量。而做好这份历史答卷的背后,是持续推进监管、放管服、产权、治理、用人、激励等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

“40年来,深圳国资国企一直在推进改革,没有停步,在产权、监管、经营机制上走出了一条深圳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道路。持续改革是如今我们能够轻装上阵,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胡朝阳说。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深圳国资国企将产权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983年,深圳国资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1986年,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1990年至1992年,抢抓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先机,推动深振业、深物业等国企上市;2002年,启动能源、燃气、水务、公交等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招募改革试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探索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制度化路径。目前,深圳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比例达83.5%,资产证券化率达57.1%。

在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改革方面,40年来深圳国资持续探索。1987年,深圳成立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探索建立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1995年,颁布地方国资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1997年,编制国资预算,建立起国资收益预算制度;2006年,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372家原各委、局、办所属转企经营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集中统一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2007年,率先实现包括国有金融资产、文化资产在内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市国资委权责清单、授权放权清单,强化各类国资基金协同性,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功能。目前,深圳已形成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基金群”辅助履职、产业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国资监管运营体制。“理顺了出资人制度和国资监管制度,有利于站在全市高度,推进国企整合,提升国企整体竞争力。”胡朝阳说。

为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深圳国资坚持推进国企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1993年,深圳全面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分类定级制度,随后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2003年至2005年,先后完成34户市属一级企业、250多户二级企业整体改制,涉及员工6万名;到2005年底,在全国大中城市率先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实现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平稳退出;2007年起,分批开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2008年,率先完成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经营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强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启动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目前,深圳已完成115家一、二级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商业类直管企业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覆盖面达87%。

改革走在前列,使得深圳国资40年里快速发展壮大,以年均28.9%的速度,实现了总资产增长2.64万倍,创造了国有经济发展的“深圳奇迹”。如今的深圳国资,总资产突破3.9万亿元,年创造利润、上缴税收突破千亿元,还培育出了1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地方国企。

发挥先导性 77.7%净资产集聚“一体两翼”

除了落实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这一主要任务外,深圳国资国企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力发展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城市产业战略先导作用,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深圳落地和壮大,以提升深圳城市核心竞争力。目前,深圳国资77.7%的净资产集中在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领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来一补”产业显现退潮趋势,深圳提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主导战略。由于高科技行业风险高,产业升级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当时,为了支撑城市战略的实现,深圳国资专门成立了为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担保增信的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高新投”)和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担保集团”),以及从事风险投资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创投”),通过金融手段为科技企业落地和壮大发挥战略先导作用。

时至今日,三家企业依然以更实举措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2019年我们完成了A轮融资。我们不想找那种两三年就把我们给卖掉的短期投资机构,所以选择了国企高新投。且高新投还有投贷联动模式,每年能给我们补充一些低成本资金。”研发射频识别(RFID)芯片的深圳市国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翥成说。

在深圳,国企和民企拧成了一股绳,共同为创造“深圳奇迹”而奋斗。高新投董事长刘苏华说,“民企发展得好不好,关系到深圳的经济发展质量。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优质的企业在深圳获得更好地发展。”

受2018年资本市场低迷影响,深圳部分民营上市公司面临股权质押、大股东易位等流动性风险。紧要关头,高新投、担保集团等4家国企率先出手对民营企业进行纾困,提供债权、股权融资支持,化解上市公司质押股权的平仓危机,成为支撑这些企业走出困境的幕后英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经济社会产生严峻冲击。深圳国资国企除了落实免租降费惠企政策外,还打出金融战“疫”组合拳。国有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担保费实行5折优惠,国企国信证券主承销了133亿元“疫情防控债”,国企运营的深圳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降低了对企业规模和营业收入的要求,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其中,尽力保障民营中小微企业渡过经营难关。

为了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用地贵”难题,深圳国资建设运营了71个科技园区,建筑面积达2589万平方米,提供租金优惠,并在园区服务中发现初创企业的投资机会,探索“园区+创投”模式。

作为深圳国有科技园区的主要运营者,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文告诉记者,入驻园区的创业企业可享受7折租金优惠。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园区运营方有不超过5%的优先跟投权。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