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深化国企改革 应从这五方面再发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充分肯定了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强调进一步要激发国有经济活力,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最终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使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大作用。
考虑到当下正值“十四五”规划与“三年行动方案”的政策叠加期,国有企业应再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的改革,以实现新时期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与发展要求。
一是抓牢两个“一以贯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把党的组织嵌入国企治理结构中。
二是做好引资、引智、引制,稳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引进战略股东建言献策、引入企业有效治理机制,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整合不同所有制企业优势,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三是统筹运用各类激励,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市场化选聘,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核心作用,用好国有企业激励“工具箱”中较为丰富的方式方法,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完善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对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各有侧重,分层分类精准化指导不同战略和价值导向的企业自主选择激励手段。
四是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提速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首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试点工作,加大试点力度试出效果,试体制机制、试管控模式,有效发挥“两类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上的调节作用,同时推动国有资本形态的转化和国有资本功能的创新。其次,在重点领域制定科学、可量化、可考核的国资系统智能化监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劳动生产率等,以此动态监管国有资本,并形成风险预警机制。
五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全球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先找准短板加速补足。一方面,从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着手,健全科技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积极参与全球产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增强国有企业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