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改革前沿】政府工作报告定调2022年国资国企改革重点

浏览量:1335 发布时间:2022-03-07

1.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2.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3.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

4.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

5.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

6.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

7.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

8.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9.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10.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

11.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12.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13.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14.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15.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海洋经济。

16.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生猪产能调控,抓好畜禽、水产、蔬菜等生产供应。

17.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18.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19.积极利用外资。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提高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

20.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风险。

21.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2.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