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国企改革第三年,看轨道交通企业如何确保“响铃交卷”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国有企业面临着是否能高质量“响铃交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重点关注城市交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成效。
扩大线网规模、创新发展TOD模式、减免自有物业租金……系列报道第一期,关注广州、深圳、青岛、大连等地轨道交通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同时,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竞争力
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发展壮大轨道产业
国有企业首先必须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各地轨道交通企业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本地资源和场景优势,推动轨道产业发展壮大。
广东省广州地铁集团(简称广州地铁)通过重组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承接城际铁路运营并获取运营资质,率先实现“地铁、城际铁路、有轨电车”全制式覆盖和粤港澳大湾区全域覆盖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广州地铁通车里程实现翻倍,市内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网621公里,实现了“区区通地铁”,并实现了城际铁路运营和境外铁路运营新突破,运营覆盖国内外轨道交通线网共计744.5公里。
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广州地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城市,成功推动4条都市圈快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并获批。广州地铁协调建立广州、珠海、中山、佛山、东莞5市联合工作机制,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城市都市圈快线网络。
“我们在做新一轮地铁规划的时候,一定会放眼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里进行。”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广州地铁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及城际网规划,以互联互通、便捷换乘为目标,加快构建区(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网络。
运行中的广州地铁4号线列车。
轨道交通的场景优势,很容易转化为有利本地的产业优势。山东省青岛地铁集团(简称青岛地铁)与上海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协作推进TACS(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在青岛地铁6号线以及三期规划线路的工程应用,驱动系统迭代优化,将自主可控、主导发展的TACS装备技术链和产业链形成示范效应,预计未来五年内进入上市培育期。
创新力
TOD模式再突破 做强城市创新载体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要求,国有企业要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多地轨道交通企业以TOD发展模式驱动城市更新,加速实现城市从生活圈的拓展到生活方式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