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发改委: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壮大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形势、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面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工作着力点;在2021年初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系统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掌握核心要义,切实贯彻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是主动作为的战略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动能和国际大循环动能均明显减弱,我国依托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等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收缩,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67%下降到2021年34.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从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看,都是内需为主导,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42.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观上都对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顺应发展大势,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我国发展的韧性和潜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增速显著低于危机前水平。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从制度层面看,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广泛凝聚共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制度保证。从内需潜力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202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空间广阔,国内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张。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储蓄率对比主要国家仍处于较高水平,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较充裕的资本。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是世界第一,拥有1.6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利用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发展动能。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扎 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各部门各地方认真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积极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新型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陆续出台,科技进步法完成修订,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制定实施,科技战略规划体系基本形成。第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部完成,形成56条制度性成果进行推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首批国家实验室完成组建挂牌,体系化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设施建设运行逐步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怀柔、张江、大湾区、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持续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赛马”、“揭榜挂帅”机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数字产业,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促进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经济循环堵点卡点有效破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加快优化收入分配格局,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完善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体系,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新车销售量稳居全球第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补短板投资力度,有序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立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科学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不断盘活存量资产。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编制实施“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国家运输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流通基础设施硬件网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