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改革前沿】国企改革的“北京经验”与“北京样板”

浏览量:674 发布时间:2022-10-19

长期以来,北京市始终把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统筹推进。目前,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完成主体任务,在2021年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考核中,获得A级等次。通过改革,国有企业活力效率大幅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北京市将紧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对照“制度健全、动作到位、成效显著”的要求,全面盘点、对标补差、追求卓越,推动改革成果实化固化,确保年底前实现全面高质量收官,奋力打造国企改革“北京经验”“北京样板”。

No.1

紧跟中央步伐

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全面发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北京市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工作要求,聚集多方合力,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改革重点任务细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措施,形成一张全新的改革“施工图”。各市管企业、各区国资监管机构对照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深推进的改革新局面。

北京市国资系统各级党组织书记全部挂帅出征,确保工作不断线、任务不落空。聚力共解一批难题,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堵点,通过建立市级专班或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市级部门对接,在资金、人员、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集中攻坚破题。

坚持高质量落实,首都国企改革的氛围空前浓厚。对照国务院国资委考核评估指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综合运用巡视巡察、全面从严治党检查、经营业绩考核、督办约谈等方式,坚决不让一家企业“掉队”。打造区域样板,在全国国资系统“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等评估中,京能集团、首钢集团、北京电控所属北方华创等一批企业成为全国范例、管理典型。

No.2

突出效率活力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

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国企改革推动了市场化机制各项举措全面走深走实。北京市出台完善市管企业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方案,加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深化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实现“三个全部”:市管企业全部制定党委前置研究清单,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全资和绝对控股企业全部完成党建入章,全部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应建尽建、配齐建强,各级企业全面建立了规范董事会,有效提升董事会运行质量。充分发挥经理层经营管理作用,北京市率先在全国研究制定董事会授权管理指引,有效提升经营效率。

北京市出台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推进混改。更高水平深化央地合作,在技术攻关、产业协同、项目合作等方面加强与央企联动。上市作为混改重要实现形式,近年来推动建工修复、京城佳业等首发上市,首创证券、燕东微电子IPO过会,市属国有上市公司已增至68家。首钢绿能和首创水务入选全国首批9个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更深层次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发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累计推动252家国有企业引入京东、宁德时代等战略投资者,引入非公资本超860亿元。

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北京市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改革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取得历史性突破。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新进员工全部实施公开招聘,首钢集团、北汽集团等在集团层面探索选聘职业经理人,808家二级及以下企业引进1019名职业经理人,激起“鲶鱼效应”。老字号企业红星股份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6年来企业净资产、利润分别增长了4倍和20倍。推行契约化管理,各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严格考核、刚性兑现。全面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今年以来调整退出1766人,占比4.37%。建立差异化薪酬,全面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推动薪酬分配向一线关键苦、脏、险、累岗位倾斜。国企中长期激励力度加码,32家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13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7家进入行权期企业净利润平均增幅达38.9%。

No.3

聚焦“头号任务”

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头号任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创新要素、改进创新模式、提升创新能级、构建创新生态,持续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北京市先后出台“五加、一减、一保障”一揽子创新支持政策(考核加分、利润加回、投入加大、激励加码、改革加力、容错减压、保障高端引进人才工资总额单列),形成创新政策“组合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累计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超40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12家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超百亿。

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管企业创新投入也在逐年加大,2021年达到524.4亿元,三年增长了50%,创历史新高,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市管企业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百余项,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2021年京城机电、城建集团等6家企业在数控机床、钢结构等领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京东方柔性可弯折显示技术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首钢朗泽在国际上首次将工业尾气一氧化碳生物合成为蛋白质,形成万吨级产能。

积极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好国有企业出题者、引领者、攻关者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土壤修复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服务昌平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纳米所等落户“三城一区”。带头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攻坚任务“揭榜挂帅”、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发布等方式,推动原创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企业围绕科研机构、创新企业需求,打造一批共性技术、产业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