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推进“挂靠”国有企业 综合治理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相应立法,标本兼治,严厉打击“碰瓷”国有企业违法行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统一思想和行动,进一步充分认识假冒国企的危害,加大对违法“挂靠”行为的打击力度,从立法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行政规范性文件有关打击假冒国企的相关要求、积累的经验做法及时转化为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高法律位阶,推动实现对“挂靠”案件裁量标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体现国家对严惩假冒国有企业的决心,加强对假冒国企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威慑力。
(二)建立有效联动协调机制,统一办案标准,充分发挥个案警示作用和威慑效果
针对假冒国企违法行动,坚持依法打击、源头打击、突出重点、协同配合,建立打击假冒国企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建立联合执法检查、信息通报共享、案件调查配合、法律责任追究的协调工作机制,定期进行会商,及时交流工作情况,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假冒违法犯罪行为,铲除假冒违法犯罪利益链条,维护国有企业合法权益,让每个案件达到“打掉一个、警示一片”的威慑效果,营造依法合规、守信经营的市场营商环境。
1. 国资监管机构
国务院国资委可以组织各地国资监管机构建立黑、白名单机制,在官方渠道开通中央企业及其所属企业信息查询窗口,供社会公众查询核实,增强假冒国企识别能力。如2022年1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官方网站上线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信息查询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所属企业基本信息查询服务);定期向社会公告涉及假冒国企“黑名单”,如利用官方公众号“国资小新”及时公布353家假冒央企的名单,2022年9月20日已公布第二批);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汇总移交所监管企业发现的假冒国企名单和违法线索材料等。
2. 市场监管部门
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假冒国企案件调查并行使行政处罚措施,视案情调查结果依法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撤销虚假登记、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行政措施;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在国资监管机构等相关国家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内部共享国有企业股东变更信息,加大对假冒国企虚假宣传行为的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提高个案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3. 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对发现或移交的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开展调查,严厉打击假冒国企涉及的相关犯罪行为(如诈骗类犯罪及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形成打击假冒国企黑中介及为其提供便利的各类人员,从源头上切断违法犯罪利益链条。
4. 被“挂靠”国有企业
对被“挂靠”国有企业而言,要加强与市场监管机关、司法机关的沟通,取得有关国家机关的大力支持,及时举报和反馈违法违规行为,促请国家机关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加强与国资监管机构相关厅局的沟通汇报,寻求国资监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三)强化国有企业自身内控风险管理,构建防治“挂靠”问题长效机制,防范“挂靠”风险
1.深入排查整治,提升监管效能
“挂靠”市场主体的彻底清理工作非一朝一夕,需要持续构建防治“挂靠”问题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民企挂靠国资问题综合整治“回头看”工作,对民企挂靠国资问题防治举措落实情况进行再检查再监督,全面开展产权基础管理大排查,发现问题和短板,采取有力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开展产权登记工作,重点做好授权和印章管控,提高管理效能,确保企业合规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2. 加强内控管理,实现长效治理
积极研究并常态化治理“挂靠”问题,进一步梳理涉及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商标字号、印章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内控流程,总结经验,健全预防假冒国企相关长效机制。针对外部侵权行为的特点,从健全企业管理机制、增强企业产权保护意识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完善内控保护体系。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制度建设,在制度层面筑牢股权代持、虚假合资、挂靠经营、假冒国企风险防线,加强参股、商标、字号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完善重大合资合作、对外投资、商标字号授权使用等方面的法律合规审查工作机制,在出资企业股权变动后及时完成产权登记和工商变更,适时适度公开所属企业信息,设置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拓宽违法线索搜集渠道,加大对假冒、仿冒等民企挂靠国资问题的早发现、早应对、早处置。将企业名称字号、商标标识等无形资产作为重要资源,积极在境内外开展核心商标注册和关联度、相似度较高的防御性商标注册工作,形成商标“护城河”保护体系。
此外,开展产权登记数据全面核查,建立信息化管控机制,贯彻“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工作要求,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业务流程,通过信息贯通将产权管理从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事中监管,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3.强化产权保护意识,推动合规管理
防治“挂靠”问题,除了借助企业制度机制建设等硬约束外,法治宣传、合规文化培育等软约束也应得到企业重视。通过普法宣传和培训,积极倡导诚信合规的价值理念,增强全员的产权保护意识,合力营造市场诚信合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