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华为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不是目的,只是方法和手段,提供企业运营的效率,进而产生更好的经营效果,并且带来更大的效益才是最终目的,华为为此走过了一段探索之路。
一、创业阶段的人才行动
任正非被视为中国企业界的教父级人物,实际上当初创立华为也有些许无奈。1987年9月15日,由于生活所迫,时年43岁的任正非,找朋友凑了2.1万元,在深圳注册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并成为了香港康力公司的产品——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就是一个例子。公开资料显示,在公司草创阶段,为了解决通信设备的技术难题,任正非曾背着一台交换机到当时的华中工学院找一位教授咨询,就在这次咨询中,当时20岁出头的研究生郭平第一次见到任正非。
后来,郭平又跟随导师到深圳华为公司调研,第二次见到任正非。在此次见面中,任正非关于通信设备市场华为将三分天下的一席话,让郭平有了21世纪非华为莫属的感觉,就想立马加入华为。此时是1988年,华为成立第二年,尚在读研的郭平加入华为,成为产品开发部一名项目经理。
1989年,任正非还挖到了曾经担任董事长的华为女皇孙亚芳。华为现任董事长梁华于1995年加入华为,郭平之外的另外两个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徐直军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加入华为。
由此可见,今天引领华为前进的四梁八柱,多数都是在创业初期进入华为的。在今天华为17名董事会成员当中,任正非、郭平、胡厚崑三人是1990年之前入职的,余承东等14人是1990~1997年入职的。
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绩效
尽管任正非重视人才,但作为一家公司,华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设置人力资源岗位和部门,并开始探索人力资源制度与体系建设。
华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时在销售部成立考评办公室,解决如何分配销售人员奖金的问题。一开始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有销售业绩在,按业绩发奖金就可以。后来发现不行,因为那一年如果按业绩,派到乌鲁木齐的销售人员奖金最高,能拿到十几万元奖金,而派到上海的销售人员连五千元奖金都拿不到,这样纯粹按照业绩算出来的奖金金额悬殊很大。如果按照这种激励导向,像上海这种战略市场就没有人愿意去做了,而进不了上海这样的战略市场,华为就无法达到市场的制高点。
当时,华为管理层认识到,纯粹依据业绩的考核办法与华为的价值观不一致,但又不知道如何考核才正确。为解此惑,华为决定聘请外脑,最早的考核制度是由包政、彭剑锋和吴春波三位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设计的。
按照最初的考核制度,当时华为市场部销售人员被分为五个等级,最高一级为S,接下来是A、B、C、D。每个等级都有具体比例的要求,其中S级别的比例为15%。频率为每个月考核一次。
按照这套制度,1994年困扰华为市场部的考评难题解决了。上海的销售人员拿到三万元奖金,而乌鲁木齐的销售人员依然超过十万元,还是所有人当中最高的。
刚开始的时候,华为很认可这套考核制度,但是实施半年以后,却变得难以为继了。原因在于:每个月都要强制分布等级情况,而且最低一级D级别必须有,还必须占一定比例,员工感觉压力很大。华为管理层逐渐认识到,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太严苛会损害员工的积极性。本来有些员工的评价结果没那么差,但越考核越差。而且关键在于,华为管理层看到,考核后员工的业绩并没有太大变化。
另外,由于华为的员工在1996年已经增加到千人以上,每个月每个部门都要向公司申报为员工调薪,具体细节特别繁琐。华为公司管理层意识到,业绩考评制度必须改革了。从月度考评变成了季度考评,考评的等级也从五级变成了四级。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以后,华为人力资源体系逐步建立了一个绩效考核变为绩效管理的体系。虽然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本质发生了改变。考核不是目的,提高绩效才是。
华为这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分四大部分:一是组织与整体体系,明确人力资源部干什么、各个业务部门干什么,各个部门的功能设置、分配办法等。二是确立考核指标,与激励制度挂钩,如果整个公司的KPI到各个部门的KPI再到每个岗位的KPI,仅仅是指标分解的关系,没有与激励制度挂钩,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三是培训体系。四是明确考评的结果怎么应用,跟奖金什么关系、跟职位升迁什么关系等。
这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华为内部被称为TBCA,就是通过改变计划、行动、检查、考核,不断地再改进,每个季度考评一次,不断循环、不断坚持、不断跟进目标,起到管理的作用。华为的人才管理机制就这样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