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管理前沿】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浏览量:347 发布时间:2025-02-18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作为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十五五”承担着承上启下、突破创新的历史使命。本文从核心议题、战略举措和优化路径三方面,解析“十五五”规划的科学编制逻辑。

一、“十五五”规划的核心议题与战略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涵盖劳动者素质提升、智能化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数据要素优化等维度。

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技术)。

创新驱动: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规划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重点包括:

市场机制优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垄断,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新兴领域。

制度创新: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吸引国际高端人才。

区域协调发展:破解不平衡难题

通过优化区域战略布局、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小城乡与区域差距1。例如,支持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强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

二、“十五五”规划的实操路径与创新举措

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力

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要素配置优化:提升劳动力技能,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优化资本流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110。

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

重点领域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量子科技(信息安全、精密测量)、清洁能源(氢能、储能技术)等领域需超前规划。

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协同,强化国际合作。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通过科技创新、制度优化和资源配置改革,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例如,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全链条数字化。

三、规划编制的科学方法论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通过公众意见征集、专家智库咨询、基层调研等方式,形成“最大公约数”。国家发改委已发布42项研究课题,涵盖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热点领域,确保规划贴近民生需求。

强化规划衔接与可操作性

纵向衔接:与国家中长期目标(如2035年现代化愿景)、地方专项规划协同。

横向评估:基于“十四五”中期评估结果,针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滞后指标制定补救措施。

动态调整与风险应对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机制,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如国际供应链波动、技术壁垒),确保规划韧性与适应性。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