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推动“风控 +”“向 “+ 风控”管理升级,正向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风控”并非简单的风险防控模块叠加,而是以风险思维为底层逻辑,将风控要素嵌入企业战略决策、业务运营、组织管理全链条,形成“主动嵌入、动态适配、价值创造”的新型管理体系。其核心要素包括:
一、“+风控”体系的系统性架构与核心要素
(一)构建协同化大风控格局
公司统筹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四位一体”协同运作,“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四类职能打破壁垒,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形成系统性大风控体系。通过强化项目合规管理、健全风险早期发现与纠正机制,筑牢合规风控基础,例如在国际业务中完善海外风控体系以坚守合规底线。
推进“风险管理工程师+风险管家+专家库”三重风控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并通过制定风控服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实现风险减量管理的常态化。例如,国际业务中通过统一法律文本模板库(覆盖FIDIC条款、伊斯兰法系等)、合规审查前置机制(如巴基斯坦项目群制度体系)、风险量化评估模型(如抽水蓄能项目风险地图)的协同应用,将国际工程投标决策周期缩短30%。
治理结构融合:董事会下设合规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的合规审查权,将风险偏好指标纳入战略解码工具包,实现风险承受能力与业务扩张速度的动态平衡。
(二)深化数智化赋能风控升级
公司依托数字化转型提升风控效率,例如搭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监管,实现成本精准控制和风险动态预警。在供应链管理中,运用物流公司资源和物资管理优势打造一体化工程物资供应链,强化风险抵御能力。此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实时智能监控,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全生命周期数据穿透:基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构建“五级风险预警模型”,涵盖合同履约、成本超支、供应链中断等27类场景。例如,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从采购、运输到仓储的全程溯源,风险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内。
通过“小项目部+大工区”等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缩短管理链条,推动项目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化、数字化转变。在抽水蓄能等重点领域,编制《储能项目管理手册》,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化范本,并通过“334”工程和“十化”建设强化全周期管控。
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项目数据进行训练,生成风险概率预测图谱。如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中,系统可自动识别土地审批、环评许可等关键节点的高风险区域,并推送差异化应对策略
(三)业务链风控赋能模块
“铁三角”业务单元:在项目前端组建“市场开发-技术方案-风险评估”联合工作组,将风险识别从传统的投标阶段前移至市场研判阶段。例如,在“七网融合”类综合开发项目中,通过多业态风险交叉分析模型,规避了30%以上的边界条件模糊风险。专项风控产品线:针对国际工程、PPP项目、新能源投资等高风险领域,开发定制化风控工具包。如PPP项目的VFM(Value for Money)评价体系2.0版,将政府付费可行性、财政承受能力等指标纳入动态监测。
二、业务领域与“+风控”的深度融合关系
公司将风控与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国际业务中通过优化海外市场布局、属地化经营能力提升,增强对产业环境的适应力。同时,聚焦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风控支撑产业链延伸,推动“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一)国际工程:属地化风控体系嵌套
国际工程面临政治、法律、文化三重风险叠加,“+风控”通过属地化风控体系构建,将全球统一风控标准与本地化实践结合,形成“总部-区域中心-国别机构”三级联动机制。
关键动作:
政治风险管理:建立“国别风险指数模型”,量化评估政权稳定性、汇率波动等指标。例如,在巴基斯坦基建项目中,通过嵌入国际信用保险机构(如中信保)数据接口,动态调整合同支付条款中的主权担保比例,降低坏账风险。
法律合规嵌套:开发“国别法律适配器”,自动识别属地法律与FIDIC条款的冲突点。如在中东地区,针对伊斯兰法系的“禁止利息”规定,通过“延期付款补偿金”等合规化设计,规避合同纠纷。
文化风险穿透:编制《跨文化风险管理手册》,规范宗教禁忌、劳工权益等30类场景应对策略。在非洲某水电站项目中,通过“社区风险地图”可视化工具预判部落冲突风险,提前布局补偿方案,避免工期延误。
(二)新能源投资:全周期风险对冲机制
针对新能源项目技术迭代快、政策依赖性强等特点,构建“技术-市场-政策”三维风险对冲机制,覆盖投资决策、建设期、运营期全链条。
关键动作:
技术路线押注风险对冲:建立“技术路线平行验证机制”,对储能电池、氢能等关键技术,同步开展2-3种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验证。如在某抽水蓄能项目中,通过“锂电池+液流电池”双方案比选,规避单一技术路线失败风险。
绿证交易风险缓冲池:联合金融机构设计“绿证期货对冲工具”,锁定未来电价波动风险。例如,在风电项目中,通过购买看跌期权对冲弃风率超预期的收益损失。
政策风险预警中枢:开发“政策雷达系统”,实时抓取全球新能源政策动态。如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实施前6个月,提前调整光伏组件供应链布局,规避额外关税。
(三)供应链管理: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风险隔离
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四流合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风险流)的可信穿透,构建“不可篡改、自动执行”的智能风控网络。
关键动作:
大宗物资溯源体系:在钢材采购中部署RFID芯片+区块链存证,实现从钢厂熔炉号到工地绑扎的全流程追溯。某高铁项目通过此技术识别出3批次劣质钢筋,避免2.3亿元质量事故损失。
智能合约履约保障:在设备租赁合同中嵌入物联网传感器数据触发条款。例如,塔吊使用率低于阈值时自动启动租金调减机制,减少空置损失。
供应链金融风险隔离:通过“区块链仓单质押”模式,将大宗商品货权与融资风险解耦。在东南亚某港口项目中,实现货权交割与信用证结算的秒级同步,资金周转效率提升65%。
(四)城市综合开发:政企风险共担机制设计
针对PPP项目政府付费风险、土地开发不确定性等痛点,通过“风险量化分配模型”实现政企风险最优分担。
关键动作:
财政承受能力动态监测:开发“财政健康度指数”,实时监控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变化。在某地铁TOD项目中,当指数触发黄色预警时,自动启动补充担保机制,要求政府追加可行性缺口补助的保证金。
土地开发风险对冲:采用“弹性容积率设计+期权锁定”组合工具。例如,在新区开发中预先获得容积率上调期权,当人口导入不及预期时,通过行使期权调整开发强度,避免库存积压。
社会风险缓释基金:从项目收益中提取1%-3%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应对环保投诉、拆迁补偿等突发风险。某智慧城市项目通过基金快速平息群体性事件,减少品牌损失约1.2亿元。
(五)数字化转型:数字孪生技术模拟风险传导路径
将物理世界的工程实体与数字模型深度绑定,通过虚拟推演预判风险连锁反应,实现“预测-干预-优化”闭环。
关键动作:
BIM+GIS风险推演:在水利工程中融合地质勘探数据与水文模型,模拟极端降雨下的溃坝风险路径。某水库项目通过预演优化泄洪道设计,减少应急抢险成本8000万元。
AI安全预警中枢:在智慧工地部署“行为识别算法+热力图分析”,实时监控高空作业、机械碰撞等风险。某超高层项目通过AI预警避免12起坠落事故,保险理赔支出下降45%。
碳排放风险预控:构建“碳足迹数字孪生体”,追踪施工全过程的碳排放轨迹。在某零碳园区项目中,通过模拟不同工艺路线,选择碳配额缺口最小的方案,节约碳交易成本2600万元。
(六)新兴业务孵化:风险容忍度分级管理
对氢能、海水淡化等战略性新业务,建立“红-黄-绿”三级风险容忍度机制,平衡创新试错与风险可控。
关键动作:
风险预算池机制:每年从利润中划拨3%-5%作为创新风险准备金,允许新业务单元在预算范围内自主决策。例如,氢能储运技术研发可在2年内豁免常规投资回报率考核。
快速试错沙盒:建立“实验室-示范工程-商业化”三级验证体系。某海水淡化项目先在20万吨/日的试验装置验证技术经济性,再逐步放大规模,避免一次性投资失误。
风险转换工具:通过“技术保险+对赌协议”转移部分风险。如在某CCUS项目中,与保险公司约定若碳捕集效率未达预期则触发保费返还条款,降低技术不确定性损失。
三、可借鉴的关键要素与实施路径
(一)在体系构建方面,采用三阶段法逐步推进。
初级阶段,借鉴 “小项目部 + 大工区” 模式,选取重点业务单元试点嵌入式风控岗位,同时着手建立风险事项清单。以建筑企业为例,初期可将目光聚焦于合同履约、安全生产等核心风险,精准识别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隐患点。
进入中级阶段,参考 “334 工程” 实施路径,着力打通财务、法务、运营系统的数据接口,构建风险指标仪表盘。在此过程中,建议优先从 2 - 3 个高发风险领域切入,利用已有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提前预判风险走向。
到了高级阶段,则对标 “七网融合” 业务架构,全力建立跨业态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并且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类资源进行统筹配置,确保风险防控工作高效、协同开展。
(二)数字化转型可遵循四步走策略。
第一步,部署电子签章系统,参考e签宝的合作模式,将传统的用印流程迁移至线上,此举能够大幅降低至少 50% 的用印风险,提高业务办理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第二步,借鉴 PMIS 系统架构,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模块,实现对成本、进度、质量等关键数据的实时抓取,让管理者随时随地掌握项目动态。
第三步,考虑引入第三方 AI 平台,开发风险预警算法引擎,同时依据历史数据建立风险特征库,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敏锐捕捉潜在风险信号。
第四步,参考 BIM + 智慧工地实践,构建数字孪生风控中心,通过虚拟场景模拟,实现对风险场景的全方位虚拟推演,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三)文化融合需借助双轮驱动。
一方面,依靠制度刚性约束,参照巴基斯坦项目群的属地化制度体系,精心制定《跨文化管理手册》,详细明确诸如宗教禁忌、劳资纠纷等 30 项红线标准,让员工在跨文化业务交往中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运用柔性文化渗透,借鉴 “党建融合创效” 经验,通过组织文化沙龙、编排风险案例情景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风控意识巧妙地植入员工的行为习惯之中,从思想根源上筑牢风险防控的堤坝。
(四)从企业规模及发展阶段来看
1. 初创/中小型企业:轻量化快速嵌入
核心要素选用:优先移植“铁三角工作法”+基础版风险特征库
Step1 风险画像:通过《业务风险热力图》(附模板)识别TOP3高风险环节(如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变更率”“安全事故率”)
Step2 工具植入:部署“三张表管控法”——风险登记表(每日更新)、应对策略表(动态调整)、责任追踪表(闭环管理)
Step3 机制固化:在关键岗位KPI中设置“风险减量值”指标(如“供应链中断预警提前天数≥7天”)
2. 大型集团企业:体系化深度整合
核心要素选用:“四位一体”机制+五级预警模型+生态联防
阶段一(0-6月) :完成风险治理架构重组
设立首席风控官(CRO)并下沉至二级单位。开发风险数据中台(参考“葛洲坝风险数据湖”架构)
阶段二(6-18月) :实现业务链穿透
在投资、采购、生产等6大流程设置58个风控触点(详见《流程触点映射表》)。开展“风险情景剧”演练(如模拟海外项目遭遇汇率暴跌、工人罢工等场景)
阶段三(18-36月) :构建生态护城河
与平安产险共建“一带一路政治风险数据库”。联合清华大学开发“新能源技术风险预测算法”。
该体系的创新性体现在:将传统风控的“成本中心”定位转变为“价值创造引擎”,通过风险量化管理释放被低效管控锁定的资本,并为新兴业务拓展提供决策置信度支撑。对于同业企业而言,可优先选取2-3个战略业务单元进行模式移植,重点吸收组织协同机制、数智化工具包等模块化组件,逐步构建适配自身发展阶段的风控赋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