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管理前沿】实现从“旅游+”到“+旅游”的转变 激活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

浏览量:41 发布时间:2025-08-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旅游工作,作出“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引领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顺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从而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在于“全”,即全过程体验、全空间拓展、全产业联动。发展全域旅游,关键是推动旅游业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各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实现从“旅游+”到“+旅游”的转变,让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的短暂出行,而是渗透到生活肌理的深度体验。

  从“非遗热”“古城热”的持续升温,到“尔滨热”的冰雪奇缘,当下的旅游目的地已突破传统的景区边界,旅游体验也跳出观光打卡的单一内容。这说明,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作为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成为增加高质量旅游服务供给的有力抓手,是旅游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切口。全域旅游凭借其强大的产业融合能力与区域经济辐射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新路径。

  优化配置全域经济社会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前提是以全域视角优化配置经济社会资源,通过整体提升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构建处处成景、步步见美的全域景区化环境,让全域空间既适宜居住生活,又便于游览体验,实现“宜居”与“宜游”的深度融合。以场景改造推动价值再生。比如,将废弃工业厂房改造为创意艺术空间,让寻常的农耕活动成为沉浸式的农事体验,让普通街巷因承载着独特当地文化而成为流动的风景线。推动“旅游+”与“+旅游”双向发力,使旅游成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器。比如,农业不再局限于生产功能,而成为观光、采摘、研学的生态旅游载体;编织、染布、制作陶艺等传统手工业也通过游客的体验式、沉浸式参与而焕发活力、创新发展,拓展出更加广泛的市场空间。通过全域化、多维度资源优化配置,使全域旅游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实现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的目标。

  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共生。旅游业具有突出的产业关联力和带动力,能与许多产业实现融合共生。深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出丰富的旅游新业态,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让全域旅游呈现出形式多样、体验独特的生动景象。比如,农旅融合让田园变乐园、农产品变特色商品;工旅融合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工厂车间成为沉浸式体验馆;体旅融合让旅游从“静态观赏”转向“动态参与”;生态与旅游融合让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与旅游体验深度交融,助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绿色画卷;数旅融合让数字科技与旅游产业相互交织,形成全域旅游智享模式。通过产业融合,民宿聚落、康养小镇、研学营地、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旅游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构筑起多业共生、相互赋能的经济生态圈,极大丰富了旅游供给链和价值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全域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激活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亟须建立跨层级、跨部门的全域旅游综合协调机制。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梗阻,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全域旅游纳入地区整体战略,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供给,同时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有效整合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推动常态化联合执法和智慧平台实时监控,促进监管集约化、治理主动化,更好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游客权益。健全协同联动保障机制,完善部门联席会议等制度,明确规划、建设、服务等部门的职责边界,形成联动协同工作格局。引导行业协会自律、企业诚信经营、社区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全域整合资源,更要坚持全民共建共享。旅游地的居民不仅可以成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也可以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承者、历史故事的讲述者和生态环境的守护者。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不断激发本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使全域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超越景观的独特人文体验与情感体验,更为当地带来就业增收、环境改善,使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得到更好满足。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3日 09 版)(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