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管理前沿】打破“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困局——来自辽宁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实践

浏览量:35 发布时间:2025-09-05

中小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生态的构建,辽宁省的中小企业正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打破“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的困境,焕发新活力。从车间里的智能设备到云端的协同平台,从政策红包到生态赋能……辽宁一些中小企业正以实打实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技术破局:智能化改造破解“不会转”难题

走进辽宁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自动定位巡航车正将一袋袋化学纤维投放到传送带上,机器自动对各类物料进行称重,按比例混合生产出无纺针刺毡。

“这条生产线是目前先进的滤布行业生产设备,可实现智能化控制90%以上,较以往节省人力70%以上。”据辽宁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介绍,通过新技术应用,产能增加三成,产品不合格率大幅降低。

在抚顺罕王傲牛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闪烁着各类数据与图表,实时呈现着矿山的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况、人员分布等信息。罕王傲牛矿业智慧矿山系统融合四维地理信息、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矿山信息的精准采集、可靠传输、规范集成和实时可视化。

通过构建智慧矿山系统,抚顺罕王傲牛矿业实现了井下井上网络全覆盖。公司信息部副部长刘俊廷说:“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系统涵盖地下采矿和地面选矿全部生产作业,实现从人控到数控,从自动到智能的全面升级。”

为解决技术难题,智能化装备企业推出“驻厂研发”模式。“我们的软件工程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车间驻厂6至8个月,全程参与从传感器部署、数据标注到算法优化的全过程。”大连坤达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英伟说,最近他参与的机床刀具智能管理项目,虽然需要花费数月时间与每个部门沟通,但最终建立了从刀具采购、测量组装、监控、回收、报废等全流程的AI智能管理平台。

据辽宁省工信厅介绍,全省已上线运营4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了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4个,服务全省工业企业7.5万户。这些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技术门槛。

政策扶持:真金白银破解“不敢转”困境

“一套数字化设备动辄数百万元,投入产出比怎么算?晚上躺在床上都在算这笔账。”采访中,辽宁许多中小企业主表示,这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失眠难题”。资金压力大、回报周期不确定,让不少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望而却步。

解决这一困境,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扶持。2025年开年,大连市33家轴承和汽配企业获得了财政补贴。“资金到账速度很快,我们数字化转型的底气更足了。”大连宏承机械有限公司等11家获得补助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连市相关部门的推动下,这笔数字化改造的补助资金快速直达企业账户。

记者走进“中国轴承之都”瓦房店市了解到,这里的108家轴承企业各显神通,探索着数字化改造的差异化路径。瓦房店金锢轴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过去,生产完全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判断;如今,每道工序都被转化为精准的数据指标。公司负责人左桐铭说,数字化转型让公司的产能和效率都上了一个台阶。

不远处的华威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在质量检测室,技术人员轻点鼠标,产品的各项检测数据瞬间生成电子报告。“从接单到交付,我们打造了一条全自动的数字流水线。”公司信息部部长周建宏说,系统智能分解工序、调度设备,工人通过手机即可调取所需图纸,生产效率提升了20%,运营成本降低了15%。

记者采访了解到,企业敢于转型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精心构建的数字化转型生态。依托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轴承产业集群的特点,企业可以享受从诊断咨询到系统部署的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08家企业签订相关合同,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

如今,越来越多的辽宁中小企业正卸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拥抱数字化浪潮。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不敢转”变为“敢于转”,由“要我转”变为“我要转”。

生态构建:协同发展破解“不能转”困局

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辽宁省通过建强数字基础设施、打造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链协同等多措并举,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辽宁已建成5G基站14.3万座,实现了所有地级市5G网络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快速发展,全省二级节点达到40个,接入企业1.5万家,累计注册标识23亿个。“星火·链网”建成超级节点1个、骨干节点3个,服务范围覆盖东北四省区。此外,沈阳、大连两大智算中心的建成,为智能制造提供了算力支持。这些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走进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沈阳服务中心,一场场“工业相亲”正在上演:沈阳一家小型零部件厂上传了自家产品的3D模型,很快,系统就为它匹配到了仅隔20公里的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这个平台就像工业淘宝,通过智能算法,能够精准分析企业的设备能力、工艺特长和质量水平,实现制造资源的撮合交易和最优配置。”负责运营沈阳服务中心的沈阳梵天工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春伟说。目前,辽宁已有数百家本地企业通过平台实现“联姻”,设计周期缩短30%、获客成本降低40%,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行业级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则为中小企业破解了“技术门槛高、适配难度大”的难题。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通用大模型取得突破,辽宁也在加速孵化行业大模型,让“不会用的技术”变成“能用好的工具”。大连化物所科研团队今年成功推出了国内首个面向化工领域的行业大模型。这个“工业大脑”能够模拟复杂分子反应过程,将传统实验周期大幅压缩,并可自主优化生产工艺,在生产流程中通过实时调整参数降低能耗。

“辽宁工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具备依托通用大模型发展行业大模型的良好基础,在垂直细分、千差万别的制造领域有望诞生一批前沿技术。”辽宁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宏说。

展望未来,辽宁正以稳健步伐,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和智能化改造,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环境。随着产业协同效应的日益显现,将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经济参考报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