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工程机械企业的 “增长引擎”:四把 “金钥匙” 开启新可能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阔步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产销数据持续飘红,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出口贸易尽显韧性。在此行业红利期,作为产业主力军的上市公司,亟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工程机械企业需精准聚焦四大核心维度,握紧新兴场景、海外市场、细分赛道、人才激励这四把 “金钥匙”,方能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深耕新兴场景,挖掘增长 “富矿”
长期以来,工程机械行业的目光多聚焦于传统基建领域,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红海。但随着 “双碳” 目标的持续推进以及城乡发展需求的不断升级,新能源、农业、市政更新等新兴应用场景,正成为蕴藏巨大潜力的新 “富矿”,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对上市公司而言,深耕新兴场景,意味着主动跳出舒适区,这既需要 “敢想、敢闯、敢干” 的魄力,更需要对新兴场景的潜在需求保持敏锐洞察。企业需结合自身技术优势,找准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适配点,实现精准卡位。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可针对风电、光伏等项目的建设需求,研发适配的大型吊装、土方作业设备;在农业领域,聚焦智慧农业发展,推出高效的农田整理、灌溉工程专用机械。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培育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摆脱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推进海外本土化,筑牢发展 “压舱石”
在国际贸易政策多变、全球市场环境复杂的当下,若工程机械企业仍依赖单一的产品出口模式,极易在贸易壁垒、汇率波动等风险面前陷入被动。而走好海外本土化之路,实现从 “卖产品” 到 “扎下根” 的系统性转变,正是将海外市场 “变量” 转化为发展 “常量” 的破局之策。
海外本土化绝非简单地在海外布局单个工厂,而是要构建 “研发、生产、服务” 全链条的本地化体系,让 “中国智造” 真正融入当地市场。一方面,企业可依据自身实力分阶段推进:在具备成本优势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贴近当地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投建生产基地,降低物流与生产成本;组建本地化服务团队,提升客户响应效率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这种本土化经营体系能有效抵御外界不确定性,如同为企业的海外业务装上 “稳定器”,成为应对全球市场波动的 “压舱石”,推动海外业务实现可持续增长 。
聚焦细分赛道,打造专属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而全” 的发展模式往往难以形成独特优势,反而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与之相反,“小而精” 的细分赛道布局,正成为工程机械企业构建专属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细分市场的创新,核心在于挖掘被忽视的小众需求。上市公司需摒弃 “细分市场就是小市场” 的固有认知,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捕捉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以定制化产品打开市场。比如,针对矿山开采中的特殊工况,研发耐高压、抗磨损的专用掘进设备;面向古建筑修复工程,推出精度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小型吊装与破碎机械。只要找对需求、做精产品,就能将 “小众品” 做成 “大气候”,打造出独具特色的 “独门生意”,在细分领域建立起难以被超越的竞争壁垒 。
绑定高端人才,激活创新 “内生力”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人才是企业抢占技术高地、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而要留住并激活高端人才,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 “人才绑定” 机制,成为构建企业创新动力的重要支撑。
通过股权激励,企业能将个人发展与集体利益紧密串联,让核心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这不仅为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筑牢了基础,更推动了 “利益共同体” 的构建。当人才的付出与回报直接挂钩,其创新积极性、工作责任感将被充分激发,进而带动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管理优化等方面实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内生力” 。
当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新周期,既是市场复苏的周期,更是产业升级的周期。新兴场景拓展是增长空间的核心来源,海外本土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细分赛道深耕是差异化竞争的独特优势,人才绑定是创新突破的内生动力。这四大维度并非孤立的 “招式”,而是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 “组合拳”。未来,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唯有握紧这四把 “金钥匙”,方能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中稳健前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