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管理前沿】国资央企 “十四五” 交出亮眼答卷:资产破 90 万亿,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浏览量:11 发布时间:2025-09-19

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从14.2万亿元,增长到18.3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7.3%和6.5%。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内容。

业内人士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的数据亮点纷呈,体现了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等多方面特点。接下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等将成为国资央企发展的关键词。

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持续改善。

“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如是说。

图为9月17日,国新办在北京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为9月17日,国新办在北京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说,“十四五”以来,国资央企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就。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基于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资产质量显著优化,资产利用更加高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稳”的基础不断夯实的同时,“进”的态势持续巩固。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介绍说,2021年至2024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万亿,年均增速达到6.3%。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长江电力、中航成飞等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投资者回报水平持续提高。截至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较“十三五”末增长了近50%,“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成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选项”“必答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企业实现布局结构优化的“必选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达到8.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有了大幅提升,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在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的托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呈现出“梯次拓展、合力并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国资央企中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高,低效无效资产不断盘活或退出,这样其资产配置便更加优化。”刘兴国说。

与此同时,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布局,企业发展模式也受到深刻影响。如,不少中央企业都设立了创投基金,目前总规模已接近千亿元,这些基金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积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形成了产融结合的新模式。

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那么接下来国资央企可能在哪些方面发力呢?

记者注意到,本次发布会多次提到下一步国资央企发展重点。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谋划、创新性举措,大力推动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效率,放大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再次成为市场关注和国资央企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着力优化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以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组10家企业,新组建、设立了9家中央企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认为,未来央企重组的重点领域可能包括: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目前布局缺口主要靠并购整合完成;二是产业链关键环节。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科研仪器、高端数控系统等通过重组实现产业链布局;三是民生与应急。粮食储备、西电东送、油气储备、医疗物资,主要布局民生保障;四是传统产业升级。钢铁、煤炭、煤电、有色金属等,提高行业集中度,主要采用横向合并、跨区域吸收等方式。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国资央企需要在‘十五五’时期实际发展过程中,根据当时的资产质量、业务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刘兴国说,“十五五”时期,央企一方面要在汽车、发电、通信等领域探索战略性重组的机会,要在环保、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持续谋划实施专业化整合;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切实抓牢已实施重组整合企业的深度融合问题,要推动各整合主体的资源、技术、市场、文化全面融合,真正形成一个彼此协同、高效运行、竞争力增强的新主体。

来源:新华社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