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绿电赋能产业生“金” 国资央企发力推进乡村振兴
引进并投入500余万元建设陕西华延服装厂,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为易地搬迁群众铺就“家门口就业”新路;依托铁业社建设光伏支架生产线,帮助对接20余家供应链龙头企业;在河南省商城县援建154座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兑现发电收益超6200万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鸭稻米进行碳足迹核算,农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扶植丝瓜络产业,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资央企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近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承担了我国256个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占全国脱贫县的31%,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帮扶资金1200多亿元,购买和帮销脱贫地区农产品600多亿元,帮助培训各类人才382万人次,推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村居建设和农民致富。
“在这上班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每周日都休息,照顾家人也很方便,逢年过节厂里还给我们发福利,日子越过越红火。”在陕西华延服装厂上班的当地村民马小莲说。
此前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协同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建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持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我们探索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式发展新模式,并与农业领域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国家电投集团挂职干部,延川县常委、副县长陈晓飞介绍,今年在延川苹果上市节点,打造“媒体种草+AI传播+产地直播+电商销售”四位一体模式,打通“生产—销售—品牌”全链路。自活动启动以来单周销售苹果100万斤,村集体及农户增收10万余元,农文旅联动也将带动旅游人数4万人。
与此同时,当前越来越多的能源央企利用自身清洁能源产业优势,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延川县贾家坪镇刘家沟村,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披上了“蓝色铠甲”。作为延川县首个投产运营的新能源项目,贾家坪5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已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每年可以为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约400万元,在保障清洁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增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国家电投集团陕西公司铜川(延安)事业部延川维检中心负责人王勇说。
在延川县贾家坪镇曲溪交村,2023年,国家电投集团在该村蔬菜大棚土墙上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安装太阳能光伏板85组,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就近解决棚内自动卷帘机升降、用水等农业设施清洁用能问题。
“这些举措降低了农户大棚用电成本,剩余电量按照上网电价出售,为村集体每年增加3.2万元收入,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国家电投集团陕西公司派驻刘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敏涛表示,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建设高标准新型蔬菜大棚1006座,目前第六代科技日光温棚已被列入延安市农业重点示范项目,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央企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加大了产业扶植力度,在给我们‘输血’的同时,不断地加大‘造血’。”贾家坪镇党委书记马国勇说。
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培养。据介绍,国家电投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推出“教育圆梦”工程,通过“引才、育才、留才”等举措,为延川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将“新农人”人才培训作为“教育圆梦”工程外延,举办乡镇长培训班、组织乡村振兴带头人到“两山”理论和“千万工程”策源地参访学习、邀请中国农科院农学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送教下乡”,为乡村发展持续注入人才动能。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国资央企正从单一项目支持转向“科技+产业+人才”系统性赋能,将自身优势与当地产业融合,确保帮扶成果可持续、可延续。下一步,国资央企要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精准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人共享央企改革发展成果。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