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就《“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答记者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扎实推动《规划》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三北”工程已推进多年,为何要在这个阶段编制出台《规划》?
答:1978年,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正式启动“三北”工程建设,建设期为1978—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1989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称1989年版《规划》)发布实施。经过40多年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已完成两个阶段、五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5.05%增至13.84%,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荒漠化防治情况,就“三北”工程建设和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三北”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沙源地分布广泛、防沙治沙任务繁重艰巨、沙区水资源供给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风险不容忽视、系统治理还有差距等。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会同有关部门围绕中央对“三北”工程的战略定位和最新部署,系统谋划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思路,对《规划》作了全面修编。
与1989版《规划》相比,重点作了五方面修编:一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北”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规划》中。二是突出防沙治沙主攻方向,丰富了林草覆盖率、沙化土地治理等指标。三是落实联防联治要求,适当扩大了工程建设覆盖区域。四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拓展了退化草原修复、沙化土地治理、湿地保护修复、光伏治沙等重点任务。五是强化规划落实,完善了工作协调、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
问: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考虑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系统观念、联防联治,质量为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着力优化治理格局,完善政策措施,巩固拓展建设成果,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在《规划》修编中,重点把握四方面原则:一是突出战略性和指导性。围绕“三北”工程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定位,系统谋划提出六至八期工程的总体思路,为编制分期规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提供指导。二是突出持之以恒和守正创新。在吸收“三北”工程前五期建设经验基础上,对标对表中央的最新部署,完善工程的战略目标、区域布局、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三是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科学分析各工程区的生态本底和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出治理思路和主要任务。四是突出系统治理和综合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突破原有防护林体系建设框架,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问:《规划》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了哪些重点部署?
答:本次《规划》修编工作,核心是准确把握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深入“三北”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布局和战略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程建设提供指导,为制定阶段性规划、工程区内相关方案和政策提供依据。
一是在工程分期方面。着重对“三北”工程第三阶段、六至八期工程作出部署,其中,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以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为主攻方向;2031—2050年为七期、八期工程,七期工程以全面巩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续提高关键地区植被盖度为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质增效、整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主攻方向。
二是在建设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到203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77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40.9%,67%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2%。到205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43%,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5%以上。
三是在战略布局方面。将工程建设范围明确为“三北”地区765个县(市、区、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13个师市,总面积448.6万平方千米,划分为东部丘陵平原区、北部风沙区、黄土高原区、西北荒漠区等4个屏障建设一级区和30个二级区,并针对性提出主攻方向。
四是在重点任务方面。共部署了5方面战略任务、23项具体任务。其中,为优化生态修复空间,要求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拓展生态治理空间,扩大人居环境容量;为扎实推进系统治理,要求系统治理沙化土地,科学建设防护林体系,加强退化草原修复,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探索多元治理模式;为巩固工程建设成果,要求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快老化退化林更新修复,加强治理成果管护;为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要求建设特色林果基地、优质牧草基地、林下经济基地,促进生态文旅发展;为加强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强化林草种业保障,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提升调查监测评估水平,增强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加强辅助设施设备建设。
问:为确保完成“三北”工程建设目标,《规划》明确了哪些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答:《规划》明确强化保障措施,从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制度机制、鼓励多元投入、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细化有关部署。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提出充分发挥国务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并将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提出建立持续稳定的工程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财税、土地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强质量和资金监管。三是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提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四是鼓励多元投入,提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类主体承担建设任务。五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出大力传承弘扬“三北精神”,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受益的浓厚氛围。
来源: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