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嘉伦原创】中央科技型企业中长期激励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

浏览量:3730 发布时间:2021-08-04

关键词:中长期激励 岗位分红 项目收益分红 科技型企业

国企改革至今,红利释放减弱,动力不足、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增进企业活力的关键在于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中长期激励是激发企业改革的动力,也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岗位分红和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为例,重点分析其激励方式和激励效果,并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经验借鉴。

1.企业简介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院)成立于1951年,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直属科研单位,于2000年10月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电网规划分析及安全控制技术、输变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配用电技术以及新能源、储能与电工新技术、信息与通信、能效测评及节能、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究,研究范围涵盖电力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各个方面。

2.激励核心内容

(1)岗位分红

中国电科院自2016年3月启动岗位分红激励方案设计、2017年12月分红激励实施方案正式获批。

激励对象:中国电科院岗位分红激励对象全部为一线科研人员,重点从重大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重大研发项目核心骨干人员、对核心技术或主导产品等做出重大创新或改进的主要技术人员、在技术服务和试验检测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中甄选。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共选拔266人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占职工总人数的14.6%,激励人员全部来自科研一线,其中关键技术研究岗位213人、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岗位53人。

业绩考核:包括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分红专项考核,其中经营业绩考核主要聚焦中国电科院的战略目标落地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运营保障、支撑服务的重大贡献;分红专项考核主要聚焦中国电科院的净利润增长率、专利数量和核心人才保留率等。同时,中国电科院从承接国家电网公司业绩考核指标和自身发展两个角度出发,对所属部门(单位)及员工开展部门考核和员工考核。三级考核全部满足条件后,方可兑现岗位分红激励。

激励额度:按照增量激励的原则确定岗位分红激励额度。中国电科院2018年兑现岗位分红激励总额1551万元,人均激励约6万元。院内结合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业贡献、人才当量等核心关键指标考核确定部门(单位)分红激励额度;结合员工个人考核确定个人分红激励额度。

(2)项目收益分红

2019年,中国电科院在成功实施岗位分红激励的基础上,选项目、搭平台、聚人才,推进建立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机制。近日,中国电科院制订《2020年科技成果收益分红类项目储备入库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项目分红激励制度。

项目遴选:第一批分红项目主要包括成果转让、许可类项目,自行实施或与他人合作实施的项目,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的项目三类。2020年6月,中国电科院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依据确定的16条项目入库及出库遴选原则,从130项储备项目中评审出19项涉及新产品、新技术的项目作为第一批分红项目。

激励对象:包括项目负责人、执行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研发设计的骨干人员等200余名激励对象。

项目收益:对自行实施或与他人合作实施的项目,每年成果转化收入扣除转化成本,即为项目收益;对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的项目,当年形成的投资收益额即为项目收益。

收益分配:中国电科院根据分红项目成果转化方式、转化对象的不同,灵活确定激励总额计提原则,合理把控分红项目激励总额。该院还根据激励对象在项目中实际承担的角色和职责、在成果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工作量和贡献等因素综合确定个人贡献度,合理控制单个激励对象的项目分红激励额度。

3.激励效果

2018年以来,中国电科院核心人才保留率上升至98%,3位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支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8年中国电科院完成成果转化68项,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5%,税后利润同比增长15.8%。2019年,中国电科院获公司及以上科技奖励221项,获专利授权404项,申请海外专利29项,发表科技论文445篇,出版科技专著45部,登记软件著作权227项,承担的210项标准获批发布,获2019年国际青年能源论坛课题设计竞赛冠军,引进国家海外高端人才1人、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科研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4.案例借鉴

(1)多措并举,激发创新动能。从2016年起,中国电科院便以薪酬激励机制创新为侧重点,落实国家各项科技创新及人才政策。2017年开始实施岗位分红,2019年推进建立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机制。中国电科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导向分配政策,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性研发为重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管理体系。同时,始终坚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效活力,逐步形成企业与员工共享、共担、共发展的共赢局面。

(2)科学建模,选拔激励对象。对于岗位分红,中国电科院采取建立模型、量化积分的方式,选拔科研骨干作为激励对象。评价模型包含基本条件、专业条件、加分条件等3大类14个因素。首先根据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等基本条件确定激励对象范围,再按照价值贡献、个人业绩等专业条件和特殊贡献等加分条件进行量化评价,依据积分结果确定激励对象。对于项目收益分红,从思想政治素质、绩效考核结果等基本条件筛选激励对象,从成果标的物的研发、孵化、转化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科研技术人员中选拔激励对象。

(3)分类激励,突出贡献导向。中国电科院对激励对象进行分类并依据实际工作量和贡献度确定个人激励额度。如在智能化真空断路器及其成套设备项目中,工作组按照承担的具体工作内容,将成员分为项目负责人、执行负责人、骨干人员、参与人员四类。所有成员的工作量都可以从会议记录,形成的专利、报告等成果中体现出来。同时工作组侧重考虑对项目立项、推广等有重大贡献的人员,最终实现对每位参与项目人员的奖励分红,并对贡献较大的人员加大分红激励额度。

申明:本文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原创,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