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伦原创】“科改示范企业”科技研发研究
本系列文章针对工程类标杆级“科改示范企业”[1](简称“标杆企业”)的典型举措、实施要点,分法人治理、科技研发、市场化机制、正向激励四个专题展开分析,并为工程类企业对标实施提出建议。本文重点分析工程类标杆企业的科技研发。
一、企业科技研发核心内容梳理
工程类标杆企业研发投入较高,通过组建研发中心或专业技术公司集聚研发资源,围绕主业、产业、行业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工作;以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为依托,与高校、研究所、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研究;通过构建多维度正向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研发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具体分析内容见下表。
表1企业科技研发核心内容梳理
科技研发 核心内容 | 中冶京诚 | 中建科工 | 中建科技 | 中国天辰 | 中金建设 | 广西路桥 | 总结 |
研发投入 | 4.2% | — | 4.6% | 3%以上 | 3.8 | 3.22 | 均超行业平均值两倍 |
研发架构 | 以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1+N研发架构。 | 研究院、设计院-子企业专业研发机构。 | 建立“一体统筹、多元协同、分层聚焦”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 成立了集团首家研发中心。 | — | 成立了技术与信息分公司和检测公司,整合全公司科技研发资源。 | 通过成立研发中心或专业技术公司方式,聚集科研资源。 |
研发方向 | 聚焦产业发展和公司业务面临的关机技术。 | 研究制定“中建科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 | 坚持科研三问:即能不能引领行业,能不能为项目提质增效,能不能孵化成产业。 | 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 围绕矿山主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 — | 围绕主业、产业、行业关键技术,聚焦开展研发工作。 |
研发合作 | — | 获批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及2项中国建筑工程研究中心,运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9个科创平台。 | 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高端科研机构的合作,合力打造3个科技创新平台。 | 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汇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 | 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外部企业、兄弟企业、板块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搭建技术平台。 | 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与郑皆连等院士专家团队深度合作,打造高层次的创新平台。 | 以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为依托,与高校、研究所、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研究。 |
正向激励 | 形成涵盖短、中、长期的“项目-团队-人”的“三维”创新激励长效机制。 探索研发项目模拟公司制运行。 | — | 全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在“光储直柔建筑”等方面开展立项,清华大学揭榜项目1个、公司博士揭榜项目5个。 | 以课题进度核定奖金,设立创新成果、成果转让、专利及专有技术等专项奖励,近5年奖励科技创新人员超过1.5亿元。 | — | — | 构建多方式多维度正向激励,激发科技人员活力 |
成果转化 | 公司上百亿元合同额的取得都与科研成果展现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 | — | 2020年专有产品带动EPC合同额54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带动合同额已超过100亿元。 | 通过绿色己内酰胺技术转让,带动EPC工程合同额超300亿元。 | — | — | 科研成果有力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 |
二、企业科技研发核心内容解析
(一)研发投入
标杆企业研发投入较高,研发投入增长较快。2020年,中冶京诚研发投入5.2亿元,超过2019年同期17%,研发投入比例达4.2%;中建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比4.6%,比目标提高32%,比建筑行业平均水平高230%。
建立科研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建科技不断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了国家纵向经费、外部横向技术合作经费、政府财政性补贴、公司自筹经费等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局面,全年获得外部科研经费逾2亿元。
(二)研发架构
以研发中心或专业技术公司为核心,建立两级或多级研发架构。成立研发中心或专业技术公司聚集科研资源,作为研发核心单位;成立两级或多级研发架构,充分发挥公司其他单位在研发中辅助支撑作用。
中冶京诚构建1+N研发体系架构。“1”是指在公司层面建设技术研究院,以“基础共性与新兴战略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孵化中心、人才培育中心”为主要功能定位,开展原创性的技术研究。“N”是指在各业务机构设专业研发室,充分发挥一线业务部门的市场捕捉能力、产品转化能力以及成果实施能力,重点围绕技术迭代升级和工程应用进行攻关。
中建科技聚力科研落地,破除悬空虚散。中建科技设立规划设计、智能建造、绿色发展、工程技术4个研究中心,整合科研资源,突出成果运用,上接前沿方向的“天线”,下接应用实践的“地气”,推动科研成果和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建立“一体统筹、多元协同、分层聚焦、成果共享”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全力解决科研规划零散、资源利用松散问题。即董事会和经理层决策、科创委评估论证、科技管理部统筹管理、4个研究中心具体实施、区域公司提供场景、外部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全力解决科研规划零散、资源利用松散问题。
中国天辰率先成立了集团首家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的指示要求,经过十几年积累,已成为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成功攻克和开发了包括己内酰胺、HPPO、环氧氯丙烷、己二腈等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技术。
(三)研发方向
围绕主业、产业、行业关键技术,聚焦开展研发工作。国有企业要聚焦主责主业发展,研发也应围绕企业主业展开,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支撑企业现有业务的发展。进一步看,国有企业还要体现社会责任,做好行业“链长”,研发也应围绕行业关键技术展开,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中冶京诚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定期梳理产业发展和公司业务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确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专项研究,目前在研项目已达100余项。
中建科技在科研选题上做“减法”,坚持“科研三问”(即能不能引领行业,能不能为项目提质增效,能不能孵化成产业。),不断提高科研投入精准度。
中国天辰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其中丁二烯法已二腈工艺技术、双氧水法环氧丙烧技术打破国外公司技术垄断,绿色己内酰胺工艺投入市场后使得国内市场自给率由不足30%提高到90%以上。
(四)研发合作
以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创平台为依托,与高校、研究所、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
中建科技构建“产学研用”联盟,组建国内首个装配式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高端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清华大学申报“面向消费侧的城乡能源系统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打造4个行业领先的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建筑领域多项关键技术的新创造。
中国天辰依托技术研发中心,陆续取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市绿色反应工程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认证企业技术中心等资质认证,承担国家多套重大化工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
广西路桥集团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与郑皆连、张喜刚、何满潮等院士专家团队深度合作,加快推动大跨径拱桥、长大隧道及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等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广西路桥·科技城”,从软硬件上打造高层次的创新平台。
(五)正向激励
将模拟公司制、揭榜挂帅、专项奖励等多种激励方式和“项目-团队-人”多种激励维度相结合,激发科技人员活力。
中冶京诚聚焦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采取模拟公司制、揭榜挂帅、专项奖励等多种方式,分层分类对科技成果实施精准激励,实现一部分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的目标。公司贴合企业实际建立起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科技创新成果实施专项奖励。逐步形成涵盖短、中、长期的“项目-团队-人”的“三维”创新激励长效机制。
中建科技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上做“加法”,坚持评估标准高于行业标准,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全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在“光储直柔建筑”等方面开展立项,清华大学揭榜项目1个、公司博士揭榜项目5个。
中国天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项目风险抵押激励约束机制。在技术研发方面,以研发课题进度控制点核定工作量奖金,并设立创新成果奖励,转让奖励,专利可占有技术奖励等。
三、工程类企业科技研发方面的建议
1. 加大研发投入,在考核中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
2. 聚集研发资源,组建技术研发中心或专业技术公司。
3. 聚焦研发方向,面向主业、产业、行业开展研发工作。
4. 注重研发合作,与高校研究院所关联企业协同发挥合力。
5. 加强正向激励,建立多方式多维度的正向激励体系。
[1]从《“科改示范行动”案例集》中筛选出工程类标杆级企业六家,分别为中冶京诚、中建科工、中建科技、中国天辰、中金建设、广西路桥。
申明:本文为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原创| 作者:王敬章,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