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伦原创】现代化水利治理体系框架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短板补强与行业监管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一、时代之需:水利发展的矛盾与转型
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与 "十五五" 谋划衔接的关键节点,我国水利事业正经历从 "工程水利" 向 "生态水利"" 智慧水利 "的深刻转型。据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仍有 1.1 万座病险水库、30% 的中小河流尚未系统治理,40% 的城市防洪能力不足 50 年一遇标准,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2024 年极端天气引发的珠江流域洪水、华北城市内涝等事件,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在系统性、韧性化方面的短板,凸显" 补短板、强监管 " 作为破解新时代水利主要矛盾的核心路径。
(一)基础设施短板的多维呈现
防洪保安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松花江流域部分河段堤防达标率不足 60%,太湖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体系尚未完全闭合;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仍有 20% 的易涝片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看海" 现象频发。
水资源配置的时空错配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 80%,河西走廊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 1.2 万平方公里;西南岩溶地区仍有 1500 万农村人口存在季节性缺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配套管网覆盖率不足 70%,水资源 "最后一公里" 问题突出。
生态水利的历史欠账全国仍有 2.3 万公里河道存在断流萎缩,38% 的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黄河流域累计遗留 1.6 万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长江岸线非法码头整治后部分区段生态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二、系统施策:补短板的精准发力路径
(一)实施 "五大攻坚工程" 夯实硬件基础
防洪提升工程推进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及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实施黄河下游 "十四五" 防洪工程,2025 年前完成 1.3 万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珠江三角洲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构建 "流域防洪圈 + 城市防洪核 + 区域排水网" 的立体化防洪体系。河南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河道扩挖、堤防加固、生态修复,使防洪标准从 20 年一遇提升至 50 年一遇,成为流域治理的典范。
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实施滇中引水、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到 2025 年新增供水能力 290 亿立方米。浙江 "百项千亿" 水资源工程通过新建水库、连通河网,实现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 15%,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
灌溉现代化工程在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推广 2000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灌溉、西南丘陵区 "五小水利" 工程,建设 100 处国家级数字灌区。新疆玛纳斯河灌区通过智能化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从 0.58 提升至 0.72,年节约水量可供 50 万亩农田灌溉。
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黄河中游水土保持 "七大攻坚行动",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和重要湖泊生态缓冲带建设,2025 年前完成全国 200 处退化河湖生态修复。洞庭湖生态疏浚工程累计清淤 1.2 亿立方米,恢复湿地面积 56 万亩,越冬候鸟种群数量增加 30%。
数字孪生工程构建覆盖全国的 "水利一张图",建设 100 个流域级、省级数字孪生平台,实现重要水利工程智能监控全覆盖。浙江 "智慧水利" 平台接入 2.3 万个监测终端,洪水预报精度提升 20%,大中型水库调度效率提高 30%。
(二)构建 "三个支撑体系" 强化软件保障
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国家水安全实验室,攻关流域防洪智能调度、高海拔输水工程等 "卡脖子" 技术,推广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应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洪水风险动态评估系统,已在淮河、太湖流域成功应用,预警响应时间缩短 40%。
标准规范体系制修订《水利工程耐久性设计规范》《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等 120 项国家标准,建立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的全链条标准体系,解决 "重建轻管" 问题。新实施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将检测数据造假纳入信用惩戒,工程质量投诉量下降 60%。
资金保障体系建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社会资本 "三位一体" 投入机制,落实地方政府水利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不低于 5% 的要求,推广 REITs、PPP 等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广东通过发行水利专项债,三年筹措资金 800 亿元,推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提前两年通水。
三、效能提升:强监管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一)构建 "大监管" 格局的四梁八柱
法规制度筑牢监管基石修订《水法》《防洪法》,出台《地下水管理条例》配套细则,建立跨省流域水量分配、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制度。2024 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法》配套办法,使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数量下降 22%,干流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 100%。
智慧监管提升治理效能建成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平台,实现 10 万个在建项目 "进度、质量、安全" 实时监控;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河湖 "四乱" 问题,2024 年通过高分卫星发现并整改涉河违建 3200 处,问题发现率提升 70%。
信用体系构建监管闭环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将 1200 家失信企业列入 "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山东省推行 "信用 + 监管" 模式,将企业信用分与投标资格挂钩,工程转包现象下降 85%。
执法能力强化监管力度组建流域水政监察总队,推进 "非现场执法 + 现场处置" 模式,2024 年全国水利执法案件结案率达 92%,重大水事违法案件同比下降 40%。珠江流域水政监察支队运用无人机巡航,实现河道监管覆盖率从 60% 提升至 95%。
(二)重点领域监管的突破创新
河湖长制 2.0 版升级建立 "河湖长 + 检察长 + 警长" 协作机制,在太湖流域试点 "生态断面长" 制度,将 1.2 万个村级小微水体纳入监管,全国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省份从 2020 年的 15 个增加至 2024 年的 28 个。
水资源刚性约束实施全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完成 900 万套取水计量设施安装,建立 200 个跨省流域水量调度协调机制。黄河流域实行 "四水四定" 精准调度,2024 年实现连续 24 年不断流,地下水水位回升 0.3 米。
工程建设全周期监管推行 "项目法人责任制 + 履约担保制 + 质量终身制",建立重大工程稽察特派员制度,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开展驻点稽察,工程合格率保持 100%,优良率提升至 85%。
四、协同共进:构建现代化水利治理新范式
(一)补短板与强监管的辩证关系
二者构成水利治理的 "一体两翼":补短板解决 "有没有" 的问题,强监管解决 "好不好" 的问题。安徽驷马河治理工程通过 "建设过程监管 + 后期运维考核" 双轮驱动,工程效益发挥度比传统项目提升 40%,形成 "建管并重" 的示范经验。
(二)新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
在江西鄱湖平原灌区建设中,同步推进生态渠道、智慧灌溉、水文化展示,实现 "工程达标、生态达标、文化达标" 三重目标,成为践行 "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文化强特色" 的生动实践。
(三)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通过广东智慧水利试点、浙江 "水利大脑" 建设,推动监管方式从 "人工巡检" 向 "智能感知"、管理模式从 "经验决策" 向 "数据驱动" 转变,为超大型水利系统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水利事业正从 "满足基本需求" 向 "提供高质量服务" 跨越。唯有以 "补短板" 筑牢发展之基,以 "强监管" 激活治理效能,才能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水安全支撑。当三峡工程的智慧调度系统精准调控洪水、南水北调的清水滋润北方大地、数字孪生技术守护每一条河流,我们正见证着从 "水利工程" 到 "水利治理" 的历史性飞跃,这既是对时代之问的有力回应,更是对民族永续发展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