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重庆“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行动路径
5月16日,重庆智库暨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联合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在渝发布《重庆“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智库洞察报告》。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时作出了重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重要指示。重庆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明确“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为国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十五五”时期,重庆将以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切实把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体现到谋划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定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政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工作中去。为此,《重庆市“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智库洞察报告》由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行动路径构成,将为重庆市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和《纲要》提供思想策源和行动方案。
重庆市“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
“十五五”时期,重庆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深领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把重庆打造成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国家重大对外开放战略的践行者,有为政府的建设者,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制造业强国的探路者,本土优秀跨国公司的培育者。
一是在宏观战略取向上,重庆“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立足于重庆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自主对外开放。到2030年,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更好发挥“三个作用”,带动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更加完善,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口岸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二是在中观战略取向上,重庆“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积极响应国家开放战略而不断校准自身空间发展定位的进程,是重庆与中央有关部门有效有力互动的过程,还是一个离不开区县政府有效有力参与建设新型市场的进程。到2030年,建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更加凸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明显提升,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三是在微观战略取向上,重庆“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一个落脚于企业和个体尤其是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进程。仅就企业而言,高水平开放不只是如何让外资企业更顺利地进入重庆并顾及其在中国市场上的舒适感,更在于重庆企业如何更加顺利更加安全更加舒适地“走出去”。
重庆“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
到“十五五”第2年的2027年,重庆将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水平内陆对外开放新体制。形成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经贸合作中心各项制度,外贸进出口8000亿元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外贸外资总量排名西部前列;形成支撑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各项制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降至13.3%,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联运量达11.4万标箱;形成支撑国际化资源要素配置的枢纽的各项制度,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3300亿元,年出入境旅客数量达370万人次;形成支撑海陆并进的内陆制度型开放新样板各项制度,自贸试验区自主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207项,“一单制”提单数量累计达1.1万单;形成支撑国际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新样板各项制度,驻渝外国领事机构达17家,驻渝国际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达5家。
到“十五五”收官之年的2030年,高水平内陆对外开放新体制更加完善。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外贸进出口85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速10%以上,外贸外资总量排名在西部争先进位、保持前列;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降至12.8%,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联运量达14万标箱;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3500亿元,年出入境旅客数量达500万人次;自贸试验区自主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237项,“一单制”提单数量累计达1.5万单;驻渝外国领事机构达18家,驻渝国际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达8家。
重庆将以“六个转变、六个形成”构建“十五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径
根据上述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的要求,“十五五”时期,重庆将通过“六个转变、六个形成”来构建对外开放新路径。
一是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形成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包容性贸易投资增长战略。
二是转变重规模轻质量的招商引资思路,形成以自贸区为突破口、以提升营商环境为重点的引资新思路。
三是转变重“引进来”轻“走出去”的传统开放模式,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高水平开放新模式。
四是转变资源高度集中于主城和渝西的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渝东南、渝东北与成渝双城毗邻行政区域有机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五是转变过度依赖东南亚地区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既发挥毗邻东南亚的优势,又加强与欧美直接联系,同时开拓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六是转变管理体制僵化的经济管理思维,形成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主的经济管理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