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伦原创】如何设计更有效的国有企业战略绩效管理体系(SPM)和激励机制
构建一套有效的国有企业战略绩效管理体系(SPM)和激励机制,核心在于确保公司战略目标能精准地层层分解至每个组织层级和个人,并建立强关联性,尤其在非完全市场化业务单元(如承担公共服务、战略保障、基础研发等任务的部门)更具挑战性。这要求体系设计必须兼顾战略导向、公平性、可控性和激励的有效性,同时充分认识到非市场化业务的特殊性。
首要需确立核心设计原则。 战略一致性是基石,确保SPM直接承接并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实现自上而下的贯通。差异化设计至关重要,必须严格区分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单元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方式。对于非市场化业务,应平衡量化与定性指标,弱化单纯的财务结果,强化过程质量、战略任务达成、社会效益和长期能力建设等维度。体系需长短期结合,避免短期行为损害长期战略目标,纳入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长期指标。可控性原则要求员工承担的绩效指标必须在其职责权限和可调配资源范围内,确保公平合理。
战略目标的分解与绩效体系设计是核心环节。 第一步是战略解码与目标分层。在公司层面,可利用平衡计分卡(BSC)或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等工具,将战略拆解为财务、客户/利益相关方、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目标。传导至业务单元层面,市场化单元可侧重利润、市场份额、投资回报率(ROE)等;而非完全市场化单元则需建立独特的关键指标体系,例如:任务完成率(如重大工程项目进度、政策指令执行率)、服务质量(如公众满意度、服务响应时间)、成本效率(在预算内达成目标)、安全合规表现、以及创新成果(如专利、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突破)。国家电网考核“供电可靠性”、“新能源消纳率”,或军工企业关注“关键技术攻关节点达成”,都是典型范例。进一步将业务单元目标分解至部门和个人,需借助“战略责任矩阵”等工具,清晰界定每个战略目标的唯一责任主体,确保责任到人。
绩效指标设计需遵循SMART原则且紧密关联战略。 市场化单元通常以关键绩效指标(KPI)为主。非市场化单元的指标设计更为复杂:一方面需挖掘可量化的指标,如项目关键里程碑达成率、可控成本节约率、安全事故率下降幅度、特定服务标准达成率等;另一方面,必须科学设计并应用定性指标,例如采用“行为锚定法”评估“战略贡献”(如成功申报并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解决重大‘卡脖子’问题)和“协同价值”(如跨部门/单位协作解决难题的次数与效果)。此外,安全、合规、廉政等应作为“一票否决”的刚性指标。例如,某国有科研院所研究员承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目标,其个人绩效指标可设置为:关键技术实验完成率(占40%权重)、专利申请或授权数量(占30%)、培养青年技术骨干的成效(占20%)、在学术或行业共同体中的贡献度(占10%)。
针对非完全市场化业务单元的激励机制需要创新。 物质激励方面,应建立与战略强挂钩的奖金池,设立“战略专项奖励基金”,依据战略任务的重要性、难度和风险分配预算,例如为芯片研发团队设立单独的、高额度的奖金池。可实施“双轨制”考核,基础绩效(约占70%)考核常规职责履行,战略贡献绩效(约占30%)由上级根据其承担的战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探索长期激励至关重要,如允许团队对承担的重大战略项目进行“跟投”,项目成功后可获得超额收益分成;或授予“虚拟股权”(分红权),依据长期战略绩效表现兑现。非物质激励在非市场化单元往往更具效力。职业发展通道是关键,应建立“战略人才梯队”,优先提拔和重用承担并完成关键战略任务的员工,提供轮岗至核心岗位的机会;设立独立的技术专家晋升序列(如首席科学家、资深专家)。构建荣誉体系,设立“战略先锋奖”、“国家任务贡献勋章”等,并与更高级别的央企评优表彰挂钩。资源倾斜也是重要激励,确保承担战略任务的团队在预算、设备、培训等资源获取上享有优先权。为避免“大锅饭”,必须坚持强制绩效等级分布(如S/A/B/C/D等级,S级比例控制在15%左右),并在非市场化单元内实现差异化:团队整体绩效决定该部门可分配的奖金总额,个人绩效等级决定个人在总额中的具体分配系数。同时建立保护机制,若因不可控的政策调整或外部环境剧变导致目标未能达成,经客观评估后可予以免责或调整考核标准。
非完全市场化单元还需特殊设计以增强体系适用性。 目标校准机制必不可少,年度目标应由上级单位与业务单元通过充分协商确定,必要时引入第三方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确保目标兼具挑战性和可行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年中或季度进行复盘,如遇重大政策变化可及时调整指标。价值衡量工具需要创新,公共服务类业务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CBA),例如地铁运营考核“单位乘客社会效益成本”;或多维度评估法,综合政府主管部门评价(占30%)、公众满意度调查(占30%)、内部运营效率指标(占40%)。对于难以直接衡量的“隐性战略贡献”,如人才培养、知识沉淀等,需设计量化方法,例如“输出干部数量 × 岗位重要性系数”、“内部研发的方法论或专利被其他部门引用的次数”等。
体系的成功落地依赖坚实的保障机制。 数字化系统支持是基础,应部署专业的SPM平台(如SAP SuccessFactors、金蝶s-HR等),实现战略目标进展的实时追踪、数据分析和透明化管理。沟通闭环机制不可或缺,定期(如每季度)召开战略复盘会议,分析目标偏差原因,及时调整策略和资源配置;管理者需定期(至少每季度)与下属进行绩效反馈面谈,重点讨论其在战略目标达成中的贡献与改进方向。能力建设是支撑,重点培训中层管理者的“战略解码”能力,确保目标在向下分解过程中不偏离、不失真。审计监督是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抽查绩效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和结果应用的规范性,严防“指标放水”或评价不公现象。
成功实践案例提供有益参考。 国家电网采用的“三维绩效”模式,将财务维度(50%)、服务维度(30%)、创新发展维度(20%)有机结合。中科院部分研究所实行的“PI(首席研究员)负责制”,课题组与国家战略任务直接签订“绩效合约”,成果转化收益最高可达50%分成给团队,极大激发创新动力。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在考核其旗下承担非商业目标(如国家安全相关)的企业时,会将这些目标单独列出考核,不计入经理人的财务KPI,清晰区分了商业与非商业责任。
关键结论在于: 对于非完全市场化业务单元,SPM和激励机制成功的核心在于以“战略贡献值”替代单一的利润指标,用长周期评估视角平衡短期业绩压力,并将非物质激励作为撬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杠杆。通过构建“公司战略-业务单元目标-部门/个人绩效”三级穿透体系,实施高度差异化的设计与动态管理,即使是承担非市场任务的组织,也能有效驱动每位员工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关键支点,在履行社会使命的同时激发组织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