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伦原创】权威梳理:国企混改深化提升行动政策框架与关键举措解析
近几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在政策引导下持续深化,核心目标是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激发企业活力,同时强化战略功能。结合近年政策文件和地方实践,混改的关键要求与举措可归纳如下:
一、混改的核心原则与战略导向
分类推进与精准施策
“三因三宜三不”原则(因地因业因企制宜,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成为混改基础框架,避免“一刀切”。例如湖南、广西等地通过差异化混改方案,推动竞争性领域国企引入社会资本,公共服务类企业保持控股。
功能使命类改革优先:混改需服务于国家战略,如科技创新、产业链安全等领域。2023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要求混改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混改重点方向。
优化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
推动“双向融合”治理:混改企业需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落实党组织前置研究程序,确保党的领导与市场化经营协同。如四川长虹集团通过“外大于内”的董事会结构优化决策效率。
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民企、外资参与混改,支持其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保障公平竞争。
二、关键改革举措与创新实践
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
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行:天津率先在市管一级企业选聘职业经理人66名,二三级企业选聘648名,实行契约化管理与市场化退出机制。南京旅游集团市场化选聘副总经理,打破行政任命传统。
中长期激励与回溯机制: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要求精准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工具,并建立激励效果回溯机制,确保激励与价值创造挂钩。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倾斜政策覆盖70%以上科改企业。
资本布局优化与重组整合
战略性重组提速:广东将省属企业从23家重组至18家,山东整合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重组后中国重汽营收突破5000亿元。2025年上海、江苏等地进一步深化专业化整合,推动资产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压减层级与“处僵治困”:黑龙江深化“压减”工作,累计压减子分公司443户,严控新设企业(2024年新设子公司仅22户,同比减少75%),清理无贡献企业。全国“僵尸企业”处置率超99.2%,为混改扫清障碍。
垄断行业市场化破局
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能源、铁路等行业推行自然垄断环节(如电网主干网)与竞争性环节(如售电业务)分离,引入市场化竞争。例如国家电网推动配电业务混合所有制试点。
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数据交易市场,健全技术、数据等要素按贡献分配机制,为混改企业提供公平资源接入环境。
三、支持创新与容错机制
科技创新导向的混改设计
科改企业特殊政策:广西对“科改示范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单列,不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基础研究项目可设5–10年里程碑节点分阶段激励。
创新容错与场景化免责:针对颠覆性技术研发,建立“尽职合规免责清单”,细化科研场景免责条款(如技术路线选择失败),解除创新后顾之忧。
未来产业孵化机制
国企基金“投早投小投硬”:引导资本投向天使轮、硬科技项目,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24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总投资40%以上。
四、监管与评价体系升级
战略使命评价制度:2025年建立混改企业履行战略使命的专项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涵盖科技攻关、产业安全等非财务目标。山东、四川试点将战略贡献纳入薪酬管理。
穿透式监管与风险防控:以智能化监管平台动态监控混改企业运营,严控债务风险(如陕西国资委对高负债企业债券发行实行联签审批)。
总结:混改的演进逻辑与未来方向
近年混改从“形式混合”转向“实质融合”,核心是通过股权多元化激发活力,同时强化国企战略功能。2025年作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年,政策重点在于:
制度型开放: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等破除隐性壁垒;
结构调整:以重组整合、压减层级提升资本效率;
创新适配:构建与原创技术研发相匹配的治理和激励体系。
未来混改将进一步衔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探索“混改+科改”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国企从经营主体向创新策源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