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央国企“十五五”规划编制指南——步骤、流程与核心要点
“十四五”规划步入收官,“十五五”画卷即将展开。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中央企业与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央国企”)的科学规划,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战略全局的顺利推进。编制一份高瞻远瞩、又可落地执行的“十五五”规划,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系统性工程。本文将系统阐述其编制步骤、核心流程与操作要点,为央国企提供一份实用的行动指南。
一、 编制流程与核心步骤:四步走的系统工程
规划编制绝非一蹴而就,通常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历经四大阶段,耗时近一年。
第一阶段:战略研判与前期准备(奠基阶段)
此为规划的筑基环节,决定了其视野与高度。
组建团队:成立由集团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决策,并由战略管理部门牵头、各核心职能与业务单元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具体执行。可适时引入外部智库与咨询机构,提供专业视角。
全面诊断:核心任务是深入复盘与精准研判。
内部评估:系统评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剖析遗留问题与不足。
环境扫描:运用PESTEL等模型,全面分析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与法律趋势;深入研究行业竞争格局、技术变革与产业链态势;客观评估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短板。
课题研究:围绕“在哪里竞争”、“如何竞争”等核心命题,设立如新赛道布局、数字化转型路径、国际化策略等重大专题进行深度研究。
第二阶段:战略规划编制(主体搭建阶段)
此阶段将前期研判转化为具体的战略文本。
确立总体框架:明确或重塑企业的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结合国家战略,厘清自身总体定位;建立包含定性目标(如“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和定量目标(如营收、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碳排放强度等)的战略目标体系。
制定战略举措:这是规划的血肉,需将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
业务战略:规划各业务板块(成熟业务、成长业务、孵化业务)的发展策略与增长路径。
职能战略:制定支撑业务战略的详细子规划,如科技创新规划(攻克“卡脖子”技术)、资本运营规划(投资并购)、人力资源规划(激励机制改革)、数字化转型规划(智能化改造)及ESG规划(绿色低碳)。
草案评审:工作专班撰写规划草案,经多轮内部征求意见、修改评审后,提交董事会审议。
第三阶段:规划报批、发布与分解(落地启动阶段)
报批备案: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根据要求向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报备或报批。
宣贯动员:正式发布规划,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全员宣讲解读,确保战略意图上下贯通、凝聚共识。
分解落实:将五年目标按年度、按单位、按部门层层分解,纳入年度经营计划与负责人业绩考核(KPI),确保规划与执行紧密挂钩。
第四阶段:规划执行、监控与动态调整(持续优化阶段)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建立监控机制:构建规划执行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季度/半年度)跟踪关键指标与重大项目进展,召开战略复盘会分析偏差。
实施滚动调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如技术突破、政策剧变),经必要程序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与修订,保持其科学性与适应性。
二、 核心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为确保规划质量,央国企在编制过程中应尤为关注以下几点: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将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确保企业发展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强化对标管理,瞄准世界一流:不仅与国内同行比,更要与全球一流企业对标,在技术、管理、效率等方面找差距、定标杆、拿措施。
突出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精准界定并量化企业在国家战略中承担的功能使命类任务;着力规划培育“人无我有”的硬核竞争力,避免战略同质化。
平衡战略性与可操作性:规划既要富有前瞻性和高度,也必须配套具体的项目清单、资源保障(资金、人才)和时间表,防止沦为“空中楼阁”。
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风控体系:设立专门章节进行全面风险评估,识别战略、运营、财务、合规等风险,并制定详实的应对预案。
广泛参与凝聚共识:鼓励各级管理层与骨干员工参与编制过程,通过充分讨论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为后续高效执行扫清障碍。
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将数字化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将其作为核心战略之一进行系统规划,明确转型目标与路径。
做好与各项改革的衔接:确保规划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重点工作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
央国企的“十五五”规划编制,是一次统一思想、配置资源、引领未来的总动员。它绝非简单的文本撰写,而是一个严谨的战略管理过程。唯有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系统谋划、科学编制、坚定执行,方能绘制出一份既能指引航向、又能落地生根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切实发挥好战略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