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管理前沿】让城市更聪明!一文读懂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如何建

浏览量:17 发布时间:2025-09-16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治理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已成为提升民生福祉、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又该如何推进?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

一、先搞懂:什么是智慧城市?

并非有了 “高科技” 就是智慧城市。文中明确,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其核心落脚点始终是 “人”—— 通过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让城市真正做到为民、便民、惠民,这也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二、为什么要建?破解城市发展的 “痛点难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人口流动活跃、治理问题复杂、部门协同不畅等挑战逐渐凸显,而智慧城市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 “金钥匙”。

保障流动人口权益,推动包容性增长: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规模流动人口对差异化、精准化公共服务需求迫切。智慧城市通过破除信息壁垒、动态调配资源,能让流动人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服务,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提升治理效率,解决 “急难愁盼”:城市治理正面临多样化、动态化、复杂化的问题,从交通拥堵到环境治理,从应急响应到日常管理,都需要更高效的手段。智慧城市通过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网络、打造 “平急两用” 基础设施,能推动治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作为”,快速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打破 “碎片化” 困局,实现统筹协调:基层治理中,部门信息不互通、资源重复浪费等问题常见。智慧城市通过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比如浙江 “最多跑一次” 改革,通过共享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基础数据,形成 “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 的新模式,真正实现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看成果:十余年探索,这些城市交出亮眼答卷

自 2012 年我国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城市服务质量、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山东临沂、山西大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山东临沂:“一网一库一图”,覆盖 34 个智慧场景:作为 10 个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临沂构建了 “一网、一库、一图、一端、一平台” 的智慧治理体系,打造了 34 个智慧城市管理特色应用场景,实现了从 “源头管控、过程监测” 到 “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 的全流程覆盖,让城市管理更精准。

山西大同:“五网融合”,筑牢数据根基:大同秉持 “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城市数据一网共享、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网通享、产业服务一网通智” 的 “五网融合” 理念,积极构建城市数据要素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入并治理数据表 1532 张,归集数据 51.66 亿条,覆盖综治、文旅、养老、政务、城管、交通等多个领域,为智慧城市高效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四、怎么建?四大关键方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 “一蹴而就” 的工程,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以长效为目标,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

1. 坚持 “以人为本”,围绕需求做文章

智慧城市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居民幸福感。建设过程中,要精准捕捉居民和企业在交通拥堵、行政事务、环境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痛点,优化需求响应机制,确保每一项智慧应用都 “接地气、解民忧”,始终围绕人民需求推进。

2. 加强顶层设计,打破 “信息孤岛”

数据共享是智慧城市的显著优势,只有实现交通、环境、能源等全域数据的实时汇聚,才能推动科学决策。因此,建设中需统一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壁垒、政务藩篱,避免重复建设,让数据真正 “活” 起来、“通” 起来。

3. 筑牢安全韧性,守住 “城市底线”

数字化智能化虽能提升效率,但也需守住安全底线。要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同时,利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 “平急两用”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可靠。

4. 创新投融资机制,激活市场活力

2024 年,我国城乡社区支出规模已达 21742 亿元,同比增长 5.9%,加上政府性基金预算及政府债务等支出,城市建设支出规模已处于较高水平。当前财政运行呈紧平衡状态,过度依赖政府投入不可持续。因此,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 “市场主导、多方参与” 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为了 “智慧” 而 “智慧”,而是为了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从 “数字城市” 到 “智慧城市”,再到 “智慧化” 的更高阶段,这是一条长期之路。相信随着理念的深化、技术的进步、机制的完善,未来会有更多城市变得 “更聪明”,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注:本文基于中国经济网官方网站发布的内容进行编辑整理,旨在客观解读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