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

【改革前沿】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高度重视“六个问题”

浏览量:984 发布时间:2020-07-09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过去四十余年里不断尝试进行改革,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的地方还下达了明确的任务和时间表。

客观来看,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了一些企业通过上市、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开放式改制重组等方式进行相应的企业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从现实的运行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改革的效果。

政府“拉郎配”和一刀切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一部分企业固然是有好处的,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理论上,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应该是企业内生的需求,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有着强烈的“过程干预冲动”。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短期政绩考核下往往急于求成,希望把某一个行业做大做强,通过兼并重组等混改手段使得企业规模迅速变大,从而实现“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企业等政绩目标和面子工程,有着强烈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混改中的一些企业往往是绩效表现相对较差的,这部分企业需要政府的救助,通过混改可以使得部分财政紧张的地方政府摆脱直接救助的责任,将之转嫁给绩效较好的混改方。因此,政府官员常会为了实现政绩目标和个人意志,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强行撮合”企业混改,采用“拉郎配”的方式对企业进行重组合并,甚至通过“无偿划拨”、不顾情况直接插手经营管理层任命等方式来推进,往往导致改革效果较差。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拉郎配”式的改革。

混改机制不透明和国有资产流失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所担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混改的机制和流程是否公开透明?因为只有混改的机制是公开透明的,才有可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性,以及国有资产的真正保值增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实当中,由于转型时期很多制度的不健全,造成混改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人为操作空间,一些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股东引入不透明、混改机制不透明、改革路径逃避国资监管、国有资产定价机制不公开、转让机制存在漏洞等问题,也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因此,保证混改的公开透明和规范操作,是规避风险的重要前提。

民企国有化和国有企业之间混合持股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在国有企业里边引入民营资本,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实现对于国有企业运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但现实中,可能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经济下行期,民营企业普遍陷入到信贷紧张和亏损的情形,而国有企业资金相对充裕,从而出现国有企业对于民营企业收购的情形。第二,一旦国有企业的混改变成了一种任务,不得不进行,而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又预期到体制机制不健全可能会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因此,为了既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又避免不能完成任务考核的责任,所以采取国有企业之间互相持股的方式来实现混改。表面上看,这两种方式也是一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形式,但是并不能够起到预想的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激发企业活力的目的。因此,混改一定要注重民营资本的引入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真正实现市场化改革。

混改以后陷入战略目标之争

在企业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就是国有企业成分和民营企业成分之间的战略目标之争。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下,民营企业的资本是逐利的,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证利润的最大化,保证资本的回报。但是国有企业可能会承担利润之外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国有企业可能会被要求承担政策性的负担,执行一些战略性的任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承担一些社会性的负担,例如经济下行周期承担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功能。混合所有制企业因为既有民营资本的成分,又有国有资本的成分,这就导致其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分歧。如果这些目标是兼容的,那么尚且有可能设计出来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兼顾多重目标,但是,从现实来看,这些目标之间又往往有诸多冲突,导致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可能同时完成多种目标,陷入发展战略的不确定性中。因此,在混改前,就应尽量明确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定位,如果混改后的企业以战略性任务为主,则应保持国有的绝对控股地位,如果以国有资产收益为主,则国有持股比例不宜过大。

混改以后陷入控制权和利益分配之争

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后,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控制权和利益分配之争。产权的权益要依赖于控制权才能实现,脱离了控制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收益权等权益都无从谈起,因而,企业中谁掌握了实际控制权,往往也就掌握了对于企业的实际产权。如果在混改的同时,没有引入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来实现对于权力的制衡,那么,混改以后,企业团队就往往面临内部的控制权之争和利益之争。混改后,新的经营团队究竟代表那部分股权的利益?究竟应该谁说了算?如何形成互相之间的制衡、达成共识?如何处理国有股与民营股“同股不同权”的问题?获益后利益如何分配?所有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反而有可能使得混改后企业的“内生交易成本”上升,绩效不升反降。因此,混改的一个关键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避免内部交易成本的上升。

混改以后陷入国企民企体制之争

混合所有制改革之所以要被推出,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国有企业内部体制相对僵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混改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激活国有体制,实现效率的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一个目的是能够自动实现,恰恰相反,因为混改后依然有相当大的国有股权成分,经营团队也会存在原来的国有企业运营团队,在混改以后,如果不能实现机制的合理设计,企业经营难免会延续很多的过去国有体制的一些做法。而传统国有企业的福利体制对于员工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如果不能打破铁饭碗、大锅饭体制,真正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那么,很有可能混改后,会出现民营体制向国企体制靠拢,这反而有可能会使得生产效率的下降,取得和预想相反的结果。因此,混改的同时必须推进“三项制度”等配套制度改革,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来保证混改的绩效。

来源:澎湃新闻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5922733 | 659313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

京ICP备12018103号-3 | CopyRight 2006---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欢迎咨询 010-6592273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顾问   培训顾问  

微信“扫一下”
微信号
jialun-consulting